那是爱在沸腾
代表作品:
《车轮上的爱心速递
——河北爱心救援队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在众多的新闻事件和题材中,能够遇见“真善美”,弘扬“真善美”,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洗涤心灵也罢,自我反思也罢,每一次与“美好心灵”深度对话,都是一次令人心血沸腾的经历。如果有人问我:今后你愿意与更多的“美好心灵”相遇吗?不论刮风下雨、不论昼夜思服……我会回答:我愿意。
那是爱在沸腾
10月23日,在无极县采访爱无极限义工团。人群里有个小伙子,整个采访他只说了几句话,其余时间都站在一旁双手插在裤兜里,微笑地看着大家。这是个很容易被淹没在人堆里的普通年轻人。义工团现任团长凑近了告诉记者,他叫朱小亮,是名90后,也是义工团下一任团长的接班人,自从在无极百度贴吧里得到消息跟义工团参加了一次公益活动,此后的活动他一次都没落下过,至今已经坚持了好几年。“我们义工团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但都有一颗滚烫的心,就像小亮。”团长说。
从今年年初至今陆续采访了河北爱心救援队、爱无极限义工团、系列最美家庭、两次骨髓捐献者张珊珊,每一个故事的主角虽然普通但都拥有高贵的品格,或奉献、或诚信、或孝亲、或敬业、或勇气、或自信……在内心里我把他们定义为“普通的高贵人”。他们让真善美跨越年龄、跨越阶层、跨越地域、跨越时间,在石家庄这片热土上传承、绽放。
如今,一年即将过去,回首每一次与他们接触的经历,都能被他们的热情感染。尤其是在一个公益组织中,成员们凑在一起比学赶超的劲头儿,仿佛能让人听到他们内心咕嘟咕嘟冒泡的声音,那是爱在沸腾。
3月中旬,对河北爱心救援队的采访,是在西二环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办公楼下的停车场上,一辆白色的私家救援车里进行的。因为车内空间有限,只能两个人一组依次接受采访。3月的天气,乍暖还寒,尤其是采访到了傍晚时分,大家还在清冷中等待着。整个采访结束,大家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脑子里——“做公益能上瘾!”
“上瘾?”开始记者对这个词将信将疑,感觉有夸大渲染的成分。但在整理笔记梳理思路的过程中,又不得不相信他们果然上瘾了。
救援队成员“最爱”,一名挖掘机司机,下雨天不作业的时候他就开着私家车到马路上“等活儿”,最多一天完成7次救援;“姜太公”,一名40岁左右的大姐,开始连前机盖都不会开,现在对火、换胎样样行,有时还不分白天黑夜为求救人送油、电话充值;路玉锋,平日在小区门口摆摊卖菜遇有求助他会驾车飞驰而去,他说“一天挣200块钱没啥感觉,要能帮了两个人,那心里才舒服。”; “雪糕”,一名普通公司员工,开车在路上已经养成习惯,对停在路边的车不自觉多看两眼,遇到车打着双闪,主人面露难色的,他肯定要下车问一句:“嗨,需要帮忙吗,兄弟!”
这可不就是上瘾了吗?那么,这“瘾”从何来?此后的每一次采访我都在注意寻找答案。
河北爱心救援队的成员告诉我,求救的人离我最近,得到求助信息却不管不顾,心里踏实不下来;
张珊珊告诉我,公益的路走得越远,接触到的需要救助的人越多,你的公益之路就会走得更远,这是个循环;
爱无极限义工团的李虎告诉我,看到一个需要救助的孩子,就想尽己之力,让他变得好些,再好些。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我将这上瘾的缘由归结为一种责任,一旦抗起来,就放不下的责任感。
令人欣喜的是,这“瘾”会传递,易感染。许多被救援者转身成为救援者,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河北爱心救援队成员从最初40多人发展到几千人;爱无极限义工团短短几年发展到600人,他们成立的百度无极贴吧车友会俱乐部,不到一个月就有400多人加入。我在采访中看见,真善美正在城市中传递、发酵,美德之花正在“草根丛”中绽放。
见到张珊珊那天,是个下雨天。刚一走进办公室,张珊珊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就跟我们解释这采访时间一推再推的原因。原来她因为中耳炎住院,做了手术,休息了一个月。采访间隙,有人表达了这样的疑虑:捐献骨髓会不会降低人的免疫力?在这样的不解和质疑声中,我突然明白张珊珊这个年轻女孩,连续两次捐献骨髓,需要突破怎样的“重围”,需要拿出多大的勇气。
张珊珊这个长着一双小鹿样大眼睛的女孩儿,其实是个粗线条儿,有些大大咧咧的劲头儿。随后的采访中,我反复提问:对你两次捐献骨髓,家人和朋友什么态度。开始她总是哈哈一笑,捋一捋头发说,“反正是不支持。”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她才仔细想了想,说妈妈坐在电脑前哭了,周围没有一个人支持她。于是,在稿子里做了这样的呈现:这个消息刚一在同学中传开便炸开了锅,各种声音传到她的耳朵里,“周围没有一个人支持,这挺让人崩溃的。”张珊珊说。在一片质疑声中,张珊珊瞒着父母独自走进了省二院采集室。正当张珊珊犹豫着如何将这件事情告诉远在邢台的父母时,父母通过报纸得到了消息。母亲看到她时,很长时间不说话,眼睛里噙着泪,还是爸爸的一句话打破了沉默,“孩子,你真伟大,爸爸为你感到骄傲。”
将一个善念转化为行动,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但爱心救援队、爱无极限义工团、张珊珊们,仍义无反顾,突破重围,占领了“道德”高地。如何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用工笔,细细描摹总是少不了的。
在写河北爱心救援队发起人严爱国时,我用到了他一个白色布包一辆半旧自行车到处“捡活儿”的细节,和父亲住院引发他对生命价值思考的细节;
在写爱无极限义工团发起人李虎时,用到了贵州留守女孩给他触动的细节;
在写最美家庭鄢福生家庭的家风传承时,用到了他80多岁的老母亲至今还给孩子讲老一辈的家风故事的细节;
……
我想说的是,展现人物,还原真实,细节自有千钧之力。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