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22.02.2016  09:53

    “十二五”期间,邢台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破解创新能力瓶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全市科技工作进入了快速跃升期,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三五”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培育发展省级创新型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8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2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7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断加强,创新型企业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力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5年保持快速增长,专利总申请量6219件,总授权量3929件,企业开发自主专利转化率达到80%,有10余项专利获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专利奖。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依托重点高校和骨干企业,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程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7家、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基本实现了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的全覆盖。邢台市电动汽车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首批河北省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技术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3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732.93万元,邢台市技术大市场建成,极大促进了与京津以及发达地区的互联互通和技术转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省级孵化器达到5家,孵化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三是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深入实施百家科研院所引进计划,依托园区、创新平台、骨干龙头企业、项目和学科建设,面向大院大所开展大规模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活动,共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570项,组织全国108家重点高校院所230余位专家学者与邢台市1100家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20个有代表性的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实现了每个县域特色产业都建成至少1个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或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瞄准京津智力优势,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建立院士工作站14家,吸引27名院士以及所率领的创新团队高端人才近百人,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18项,帮助企业获得专利26项。实施了一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省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600余项,带动了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以来,累计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8项,对上争取专项资金2.8亿元,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32项,2人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五是创新环境日益浓厚。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市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引导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维护消费者和专利权人合法权益。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支持和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