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大运河见证口子酒香溢古今

17.07.2014  19:48

大运河申遗八年终成功,口子酒载香越千年!

 

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北柳孜码头位列其中

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壮举,大运河是与长城并重的我国古代大型工程奇迹,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遗产。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成为姊妹篇。

八年申遗,一朝梦圆,大运河申遗成功让国人骄傲,也让为之努力的人们激动万分。此次申遗的大运河总长1011公里,河道27段,遗产58处,历史上承载口子酒远销华夏的安徽淮北柳孜码头位列其中。大运河以自身的流动书写了一部大气磅礴的液体的华夏史诗,口子酒则凭此浩波穿越古今,以名酒的名义,见证曾经的沧桑和荣耀。

大运河加速南北物流:口子酒香飘运河上下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主要经历几次较大的兴修过程。隋炀帝时开凿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济渠等,使大运河得以贯通。1999年发现的安徽境内濉溪柳孜运河遗址,便属于通济渠,沟通着黄河和淮河。

运河本是封建王朝为了军事需要或京城粮食等物资需要而开挖,但是,一旦挖成通行就成了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船舶往来,商旅辐辏,运河畅通后,沿岸孕育出等许多经济文化繁荣的城镇。濉溪古柳孜镇便是其中之一。古柳孜镇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此次发掘证明了柳孜镇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集散中心。泱泱华夏物产丰富,随着商品的流通,土特产的交流也密切起来,口子酒便从河流交汇处的小镇,在柳孜码头人提船载顺着运河去往远方,热销运河上下。据古碑记载,宋朝时期官方在淮北的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说明口子酒在当时通过运河水路交易之频繁。

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商舶络绎不绝,外地人、生意人接踵而至,长期的背井离乡,思乡恋亲之情使他们渴盼有一处“悦亲戚之情话,慰良朋之契阔”的场所,于是各地同乡会馆渐渐设立。无酒不成席,外地人来这里,总爱喝口子酒;本地人往外地,随船载着口子酒。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酒水的相逢,食物酒水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在外地的口子人、在本地的外乡人,浇乡愁也好、促新交也罢,舌尖上的一饮一啄,口子酒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还充满了文化的、精神的丰富体验。文学家苏轼便是这样一个爱喝口子酒的外乡人。宋元丰三年(公元一○三一年)文学家苏轼任徐州太守期间,曾游濉溪山水,他在《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想必口子酒给了诗人不少的创造灵感。

在金兵南进、南宋偏安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兵连祸结,战乱频仍,濉溪酿酒业受到摧残,此时,濉溪口子酒多在符离库存、中转,通过睢阳古道销往南方诸地。古代的交通不像今时这样发达,车装船载、人提马拉,口子酒随着人们的脚步不断整装、启程、跋涉、落脚。

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宋隆兴元年,淮东招抚使李显忠、副使邵宏渊率兵攻克符离,发现府库中有不少金、银、钱、粮、绢,并且有酒三库。开禧二年,官方在淮北渠沟设酒税官。元统一中国后,大运河得以取直,此起彼兴,淮北酿酒业又日益兴旺起来。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在渠沟设立“酒监”以课酒税。酿酒业的兴旺,口子酒的热销,充盈朝廷国库,也造福了地方百姓。

 

大运河瓷:口子酒传香印记

由于黄河泛滥,淤淀的黄沙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河道掩埋地下,大量的文物遗存被自然灾害,用窒息式的方式与世隔绝,并完好地将大量信息保存下来,这条遁入地下的大运河用大量的文物,记载了运河昨天的信息。它们忠实地记录了大运河的隋唐宋历史,记录下大运河枢纽四面八方、融贯东西南北、流转山泽百货、调遣官商兵旅的历史,也印刻了口子酒光辉厚重的历史。

珍藏在隋堤以内的大运河遗存,在学大寨的农田基本建设中,随着隋堤摊平渐有披露,但大都被误以为坟墓所出,当作“不祥之物”被粉碎。改革开放以后,古董收藏升温,大运河遗存大量面世,在仿品、赝品只有大城市才有的九十年代,沿汴的偏僻农村,何以出土大量古瓷?萦绕于淮北收藏人头脑中的不解之谜,终于促成了一九九九年的"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遗址发掘出大量珍贵精美的陶瓷、酒具,其中不乏唐宋两代诸多名窑在内,从家庭用品、摆设玩件,从百姓人家的普通酒具到府第酒皿,甚至陪葬用酒器皿应有尽有。大运河瓷作为信息载体,凿凿证据,与隋唐大运河的功能、贡献,被昭示天下,折射出当时濉溪口子酒通过运河运往各地销售,充分证明当时酒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体现。

口子窖: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流淌了两千多年的运河,串起了中国的大江,沟通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造就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长廊,更滋养起两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印刻历史、传承文明。口子窖及其酿造技艺便是其中之一。

口子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至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六九七年),宋、鲁、陈、卫各国国君曾于淮北濉溪近郊歃血饮酒,结为盟国,所饮就是当时的口子酒。人们在濉溪发现过各朝代的酒具文物、酒坊遗址。1984年11月,在今濉溪东蔡里荒冢中,发掘一个四耳盘口壶,经专家鉴定,为东汉时期所造,其内有酒,色碧绿,香扑鼻。

199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隋唐时期的各类酒器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酒器,展现了隋唐大运河当年的漕运盛况,充分反映了隋唐时期黄淮地区酒文化的发达。唐代诗人白居易,青年时代多半住在古符离(濉溪南 15公里)攻读诗文。闲暇之时,常携学友刘五、贾握中等游玩,或泛舟濉水,或游寺登山,诗酒盘桓,与淮北濉溪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不少美妙诗句。他在题赠学友的一首诗中写到了濉溪酒和濉溪鱼:“濉水清怜红鲤肥,相扶醉踏落花归”。

清光绪三十年津浦铁路通车,为濉溪酒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濉溪酿酒业得到迅速发展,很快就出现了72家酒坊争雄的局面。当地流行着这样的民谣:“团城七十二,居中尽得法,千瓮皆上品,甘美泉水佳”。由于产量的增加,内销已达“饱和”,各酒坊老板纷纷到外地寻觅门路,建立销售点和中转站,由于所产之酒品质优良,北销平津济,南售京沪杭。

2008年,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安徽淮北濉溪口子窖酒遗址评定为“考古重要发现”。 其中包括隋唐口子仙指井、始建于元末明初的文物老窖池,还有1951年就建成的前苏联风格的酒厂建筑群。隋唐口子仙指井和元明老窖池位于濉溪老城青石板街中段、典当巷左侧,解放前这里属于曹品源私人酿酒作坊“小同聚坊”,建国后由人民政府赎买,连同多家私人酿酒酒坊一起,创立国营濉溪人民酒厂,也就是安徽口子酒业的前身。

2012年“口子窖酒酿造技艺”在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获得银奖,数代口子人在劳动中积淀而成的智慧结晶,已成为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