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华:“道德储蓄”资产无形但却“一本万利”

17.09.2014  08:38

    金钱能存储,道德也能存储吗?洛阳市一小学老师就开创了“道德储蓄日记”模式,让孩子们每天记录自己所做的好事,并给自己打分。这位老师名叫黄秀云,今年52岁,她说:“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不断增加‘道德财富’,形成发现自身优点、反省不足的习惯和品质。”(据9月15日大河报)

    金钱或者是有形的物质才可以储蓄或储存,现在这位黄秀云老师竟然为孩子们开设了一个“道德银行”,将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所做出的好人好事,当成财富一样点点滴滴的储存起来,记录在案,并对一些活跃的“储户”实行奖励。这看起来似乎有点滑稽,甚至荒诞。而实际上这不仅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在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和情操,及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更能起到无法估量的促进作用。

    所谓的“道德储蓄”,也就是将孩子们所做好人好事储存下来,记录在案,并聚少成多,这样就能在无形中就养成了孩子们的一种优秀品德。在我们的传统做法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孩子也会表扬和鼓励,但是那杨一种形式不仅已让孩子们神经麻木,其对孩子激励性的作用更是有限的。而黄老师利用道德储蓄日记的方式,就把这些好人好事点点滴滴都储存下来了,也就等于把每个孩子的“道德成绩”立体化了。每个孩子的道德和品行看看储蓄账单就能一目了然,不仅易于操作,更有巨大的可比性。而孩子们为了能让储蓄成绩不断上升,只有不停寻找和践行好人好事。而且只能做好事不能调皮捣蛋做坏事。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修正,需要严厉的约束和管教,但更需要对他们关爱和关注。孩子每做一件好事,作为老师和大人都能适时的记录下来,更施以鼓励和嘉奖,有时候别看只有一朵小红花,但对孩子们来说,却能感到一种无尚的光荣,其激励的作用更是很大的。同样,当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时,也予以同样的关心和关注,并指导孩子对错误的事情进行认识和反思,这更利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而这些情况,“道德银行”几乎都完美的做到了。一个叫岩岩的同学渐渐地改掉了爱打架毛病的主要原因,这也许就能说明问题。

    设立这样的“道德银行”,储蓄起来的资产看起来是无形的,“储户”更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本钱和利息。但这样的储蓄方法不管是对社会、对学校及对学生本人来说,都是一本万利的。有了这样的银行,把孩子们培养成了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他们都能用诚信和善良之心面对家人和社会,这对他们的家人和社会都是受益匪浅的。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用“道德储蓄”的方法对待孩子,比起那种对学生“如狼似虎”的教育,不仅有用得多,文明得多,孩子们也更容易接受。因此,这种“道德储蓄”不仅值得坚持,更应当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