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迷踪拳法闻天下 镖不喊沧有威名!

22.05.2015  17:16

沧县旧州镇曾是古沧州城所在地,“镖不喊沧”的威名从这里叫响,迷踪拳从这里传扬,这里还是穆桂英大战辽军的古战场,尚武、重义之风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沧州铁狮子。李春霞 摄

民间谚语说,河北有三宝“沧州的狮子、定县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这其中沧州的狮子就坐落在沧县旧州镇,这头铸铁的雄狮身高超过5米,远远望去,高大的躯体,面向大海,昂首挺胸,怒目圆睁,保持着疾走乍停的姿势。狮颈右侧刻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个字,显示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沧州市文物局铁狮子管理处负责人马春志:“传说过去咱们这一块濒临渤海,经常闹水患,人们就认为这个地方有恶龙,有一天这头雄狮乘云驾雾就从西方过来了,雄狮和恶龙就战在了一起,把这条恶龙就制服了,人们就铸造了雄狮,给它起名镇海吼,用来镇海嘛。

北宋时期,作为宋辽的边关重镇,旧州战事频繁。矗立在这里的“镇海吼”见证了发生在这个古战场上血雨腥风的传奇历史。

伴随着木板大鼓老艺人浑厚粗犷的唱腔,我们仿佛看见一身戎装的穆桂英再次与辽军对峙在两军阵前。

两位木板大鼓老艺人表演《穆桂英挂帅》。高丽红 供图

沧县文物局保护管理所原所长杨凤岭:“穆桂英生杨文广的时候,就正好跟北国的一个大将肖天佐在这的古战场打仗,结果人家祭起一个法宝来——一个飞钵,见着宋朝的军队就削脖子,宋朝的军队倒的一片一片的,这时候穆桂英也从马上摔下来,腹内一痛,生孩子染红了一片红蓑草,结果一见血,这个法器破了。

春天,红蓑草景区绿色的蓑草,到了秋季就会变成红色。吴思妤 摄

在战乱中,旧州百姓则多习武自保,武术也成为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民国《沧县志》记载,当地为“镖客摩肩之地。”清末,北京十大镖局中就有三家是沧州人开设的,“镖不喊沧”也成为南北镖行共同遵守的规矩。

沧州市博物馆党组书记王健爽:“过去喊标也是有级别的,在京城不能喊,另外在省城一级的也不能喊,在州这一级的只沧州不喊,其他的都喊,所以才流传‘镖不喊沧’。

因为古沧州民间习武之风盛行,一大批武林高手云集于此,据说迷踪拳也叫燕青拳,就是清代由出身少林的孙通传到沧州,此后又由沧州武者传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其中,武术大家霍元甲作为迷踪拳第七代传人,拳术也是来源于此。

沧州市武协副主席王志海:“1928年,上海、广州、浙江练燕青的一说都是咱这人。你看不是霍元甲这一代啊,他父亲或者他爷爷就上了天津小南河了,天津有霍元甲培训基地,实际上它的根是咱这儿。

沧州人不仅尚武,而且重义。正像金庸小说形容的那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29军的装备非常落后,冯玉祥就为士兵配备了大刀,并邀请沧州武术名家马凤图亲自编写教材,将武术中的格杀技巧用于军事训练。

1933年在喜峰口进行的长城保卫战中,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指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总共消灭日军400多人。消息传开,在上海的著名音乐家麦新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

大刀队让日军闻风丧胆,此后,日军指挥官命令,与大刀队作战,士兵要在脖子上套上特制的铁护圈。

沧州市武协副主席王志海:“29军死扛日本的时候,就是因为29军用了这个大刀片,把日本子打的真是丢盔卸甲啊。

如今,虽然已经没有了金戈铁马的战事,但是尚武重义的精神却代代相传。晚上,记者在旧州镇附近的一家武馆见到放学后赶到这里练武的孩子。

旧州镇残存的古城墙。高丽红 摄

清晨,伴随着清脆的鸟鸣,旧州镇一个小广场上,有不少人在练习八卦拳、迷踪拳。 近日,沧州出台《沧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计划再建古城,今后,这些传统武术也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示、流传。

正在练武的居民张先生:“祖祖辈辈都生在这、长在这,都有这种传统,每天打打拳、练练武,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提高人的精气神,还有古沧州人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感觉,人们现在干事创业也要有那种敢闯敢干的拼劲。

(河北电台记者魏燕智、孙立宏、李春霞、高丽红、王杰、沧州电台记者吴思妤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