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量增加 加剧粮食安全隐忧

19.03.2015  17:32

一边是 粮食 生产“十一连增”,一边却是 粮食 进口量创历史新高。昨日, 农业部 经管司司长张红宇在国经中心“经济每月谈”上指出,去年我国进口的 大豆 和谷物占到现有 粮食 产量6.07亿吨的10%,低价农产品进口越来越多,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往上走,中国农业生产的空间被压缩。在专家看来,在 粮食 进口激增下,我国 粮食 安全存在的隐患不容忽视。

内外价差成进口量激增主因

张红宇介绍,去年 粮食 实现了“十一连增”,但与此同时,进口的农产品达到历史新高。进口了7140万吨 大豆 ,进口了1951万吨 玉米小麦 、水稻加 面粉 ,也就是谷物,两者相加9091万吨,相对去年国内 粮食 总产量6.07亿吨,进口的 大豆 和谷物占到6.07亿吨 粮食 概念的10%。

实际上,2013年我国 大米 、谷物等已经是净进口状态, 大豆 等饲料用粮的进口量近年更是逐年攀升。农产品价格内外价差大已经成为近几年导致 粮食 进口越来越多的最直接因素。

张红宇表示,一方面来自于需求变化对总量的要求。二是这两年,特别是去年,全球的资源性物质价格大幅度下跌, 粮食 类农产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跌。低价农产品进口越来越多,国内生产由于各方面的物质投入,特别是人工成本,包括土地租地成本,成本越来越往上走,进口农产品价格往下走,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往上走,中国农业生产的空间被压缩。

粮食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越来越多的进口粮涌入中国,引发了业界对 粮食 安全的担忧。 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云华就曾指出, 粮食 安全的高压力和部分主要农产品的高进口将会长期存在。不过, 农业部 副部长余欣荣在“两会”期间回应称,这些年中国的 粮食 进口量的确不断增加,2014年中国进口 粮食 总量达1亿吨,达到历史最高。1亿吨中70%以上进口的是 大豆 ,达7140万吨。但我国 粮食 需求不再是简单的仅仅满足于口粮,工业和其他方面的用粮日益增加,因此中国 粮食 安全形势是很好的。

“这是从 粮食 进口量与国内产量来比较的,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例确实不大,但是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中国 粮食 安全不能光靠国际市场,进口量过大对 粮食 安全有很大问题。”资深分析师马文峰介绍说,中国 大豆 占全球贸易比重达到80%左右,全球近1/3的高粱被中国买了。如果国内农产品价格一直上涨,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致使工业品价格上涨,全球竞争力下降。“工业品是我国换取外汇的主要渠道,等到三到五年,工业品出口‘出不去’了,我国就没法换取外汇,进而就没有能力去国外买粮,到时候国内农产品价就会大幅上涨。这时候就到了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严重程度了。”马文峰表示。

不仅如此,我国 粮食 总产量“十一连增”的背后也存在几大瓶颈。 全国 政协委员、经济专家梅兴保认为,除了价格的天花板与农产品成本的地板的双压,环境污染也为传统农业发展亮起了红灯。资源的消耗也亮起了黄灯,特别是水资源,消耗很大,承担不起,还有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也是一个因素。

规模化农业经营亟待突破

在马文峰看来,最应该担忧的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太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没有全球竞争力,我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基本上是 美国 的两倍,因此有必要推动农业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也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公顷,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如不采取规模化经营,很难促进农业现代化。

对于如何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梅兴保举例表示,根据调研,水稻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土地流转不畅,制约规模经营的扩大,流转不畅,制约规模经营的扩大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要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指导,促进有序的流转。“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业生产者投入也很有必要,增加农民退休金,让年老者主动把土地流转出去。”马文峰补充道。

值得关注的是,昨日召开的 国务院 常务会议通过了《 全国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其中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水平。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 粮食 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文章来源: 北京 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