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都是孤困孩子 学艺术全免费

05.04.2016  20:59

 

这里都是孤困孩子 学艺术全免费

■友好使者中专学校是所民办公益学校,其办学模式全国罕见

■创办两年有36名学生,曾面临经济困境,靠爱心人士支持走到今天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14岁的罗新梅是石家庄友好使者中专学校的一名学生。她是灵寿人,父亲脑瘫母亲智障。以前的新梅衣着邋遢,来到学校后,她再也不是那个脏兮兮的小丫头了,举止间竟多了几分舞者的优雅气质。学校由几名文艺界人士创办,开设音乐、表演等艺术类学科,招收的全是孤困孩子,吃、穿、用等一切费用全免。学校创办不到两年,一度陷入困境,靠着爱心人士的支持才走到今天。这样的民办公益学校在全国都少见,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为了圆这些孤困孩子的艺术梦,几位创办者一路摸索,希望能把学校长期办下去。

□文/图 本报记者 苗静

36名孤困孩子有了“同一个家

这所学校位于石家庄东三环附近的一处院落。北、东、西三面,是三层或二层的楼房,集中了教室、宿舍、食堂以及老师们的办公室。这处院落是学校与一家幼儿园合租的,看上去有些简陋、局促。不过,因房租上涨,学校已经决定搬家。不久前,学校在植物园附近租下一所废弃的小学,重建、修缮后即可入住。

3月25日下午2时许,三楼的舞蹈教室乐声悠扬,十几名男生、女生正在排练《盛世和韵》,舞姿舒展,表情陶醉。旁边的一间教室里,几名女生正在学习古筝。这所学校开设音乐(声乐)、舞蹈表演、曲艺表演、播音主持、灯光音响调试等艺术类学科,目前共有36名学生。学校正打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课程,培养非遗接班人。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见到学校主任高凯,亲热地围上来,“凯叔、凯叔”叫个不停。高凯笑笑:“这是有记者在场,他们不好意思,若是平时,调皮男生就直接‘蹿’到我身上了!”如果不是高凯介绍,谁也不会想到,这些热情、活泼的孩子,全都是孤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事实孤儿”,他们来自石家庄、邯郸、沧州等地的农村。

学校免除了这些孩子的学费及吃、穿、用等一切费用。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所公益学校?学校又是靠什么运转的?

创办公益学校 开学两个月陷入困境

这所学校是由几位文艺界人士创办的。校长高杰是河北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副校长马力是河北电视台主持人,副校长田俊峰等创办者也是文艺界人士。他们以前经常参加助学活动,但他们发现,有时候跑很远的路送去的助学金,并不能用到孩子的教育上,而是用于维持家庭日常生活或者看病。当时,正好有朋友想办一所学校,各类手续都办好了,只是还没招生。高杰和几位朋友于是想到创办一所公益艺术学校,专门接收孤困孩子,培养艺术人才。

起初,大家想把学校办成半商业、半公益性质的,但考虑到孤困孩子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心理上会有落差,所以决定只招收孤困孩子,费用全免。而实际上,后来他们也拒绝了不少想交学费来上学的孩子。

几位创办者发动各自的社会关系,四处联系,最终有一家企业答应出资。2014年7月,石家庄友好使者中专学校正式成立。此后的两个月里,几位创办者通过各地的爱心组织,一家一家走访核实,陆续招收了18名学生,9月份正式开学。

谁料,到了当年11月份,当初承诺出资的企业,却因效益下滑而无法拿出一分钱。此前几个月,除了几位创办者个人垫资外,学校已背上了一大笔外债。更为急迫的是,取暖季来临,学校的暖气却因漏水而不能使用,又无钱维修,孩子们如何度过寒冬?

面对如此困境,几位创办者几乎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学校停办!把孩子们挨个儿送回家!可是,看到孩子们几个月来的巨大变化,他们的心软了,“说什么也要坚持下去!

众多爱心人士支持才走到今天

几位创办者想到向媒体求助。992交通广播发起了“暖冬行动”。第二天,400多位好心人从四面八方涌进学校,有人捐钱,有人捐衣物。那段时间,学校收到了数万元捐款,暂时渡过难关。

来自社会的温暖,给了几位创办者莫大的鼓舞。他们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分工。有人专门负责联系爱心企业,与媒体对接,四处“化缘”;有人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他们招收了几位老师,负责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舞蹈老师是请来的兼职老师,部分课程由河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义务教授。学校聘请的老师,包括负责日常管理的副校长李鹏宇,每月都只有1500元工资。

2015年11月,媒体及爱心企业共同发起了“公益助养”活动,为孩子们筹集到每人每月300元的助养基金。为了让捐助者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他们引入了第三方监管,爱心企业的善款直接打到两家基金会,再由基金会按月拨付给学校。他们精打细算,账目及学校各类工作完全公开透明。

直面质疑 不忘初心

32岁的李老师以前在一个艺术团工作,收入不错,如今24小时住校,每月只回家两三天,只有1500元工资。“学校最困难的时候,我每天一睁眼,想到的就是30多张嘴等着要吃饭!

另外几位创办者,也都为学校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学校的宗旨是“德育为首,就业为先”。这些孤困孩子能上学,靠的是众多爱心人士的资助,所以学校通过国学课程等,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将来回报社会。这里的孩子都是想学习艺术,并有一定天赋的。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整个家庭就有了希望。

这样一所全国都少见的公益学校,一路走来也伴随着一些质疑。曾有爱心人士突然出现在学校食堂,看看孩子们有没有肉吃。还有人直接发问:“你们这是不是误人子弟?”对此,几位创办者说,如果别人能看到孩子们的家庭情况,看到孩子们来学校后的巨大变化,也许会改变看法。

每次遇到困难,几位创办者都会想想当初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们常以此自勉。他们想把学校长期办下去,惠及更多孤困孩子。但是,“化缘”并非长久之计。他们打算成立一个艺术团,与企业对接,学生们毕业后,也可以到艺术团工作。此外,他们还在考虑其它创收方式,比如搬到新校区后,搞点农业种植。

孩子们都有了很大变化

学校招收的第一个孩子,是来自邯郸鸡泽的张恒涛,15岁。张恒涛小时候,父亲因车祸去世,他和母亲、姐姐被赶出了家门。母亲患有严重的癫痫病,张恒涛被好心人收养。学校老师接收他的时候,好心人说:“孩子不用考大学,只要在你们身边就好。孩子吃得多,你们别嫌弃……”那时候,恒涛小小年纪却心怀仇恨,不愿跟别人沟通。如今,他跟小伙伴们有说有笑,跟从前判若两人。

韩亚芳、韩亚欣姐妹俩来自平山,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他们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力,但几年前患上了脑梗、心梗,没多久母亲离家出走了。2013年12月,她们的弟弟在一场火灾中全身百分之八十烧伤,做过很多次手术,花费数十万元。家里再也没有能力供两姐妹上学了。刚到学校时,有一次亚芳练习压腿时疼得直哭。可是见到老师走过来,又含着眼泪使劲儿笑。追问之下,亚芳说,她害怕因表现不好而被老师送回家去,所以“哭着笑”。

学校唯一的女老师李彩霞的手机上保存着一张照片,是灵寿县燕川乡西湖社村罗新梅的家。破旧凌乱的屋子里,新梅和弟弟妹妹衣着邋遢。她的父亲脑瘫,母亲智障,她很小就会干活儿,撑起了整个家。如今,罗新梅长高了不少,学舞蹈后气质也变得优雅了。

这所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心酸的童年,有的孩子以前一年都吃不到几次肉。学校发柚子,几个小女孩竟不知怎么吃,在宿舍放了好几天。学校经常举办生日会,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有家的感觉。

如今,孩子们已多次参加各种演出,有的已被知名艺术团体看中。

成立理事会 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

社会学者彭秀良表示,像友好使者中专这样对所有学生费用全免的学校确实非常少见。这几位创办者可以说是做了一种新的尝试,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这样的民办公益学校,必须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建议创办者优化学校治理结构,以此来增强筹资能力。可以成立一个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就是正在做公益事业,或者有公益意愿的企业家。公益事业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如果能把这些企业家纳入学校的理事会,让他们分担学校日常运转的费用,学校就有了基本的资金保障。

近年来,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识逐步深化,热情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做公益事业仅有良好的意愿和热情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公益组织应由专业人士来运营,并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比如获取政府和企业资助的能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