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很想站在银行这一边

15.09.2015  16:04

  日前,苏州园区某银行业务大厅来了三名不速之客,三名男子霸占了银行的两个柜台要求存钱,每次只存10元,存完后又继续拿出10元。这样离谱的存款行为一直持续了三天,不顾排队的市民怨声载道,也不理会工作人员的苦心相劝,甚至警察到场告知违法后仍我行我素。最终,两名男子因涉嫌扰乱单位秩序,被园区警方依法行政拘留。(9月14日《现代快报》)

  有理讲理,好好讲理,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据了解,可能是当事人与银行有债务纠纷,经法院判决后,当事人对判决不满,就采取了这种方式“出出气”。不论当事人有没有“吃亏”,银行有没有“理亏”,采取这种维权甚至“出气”的方式,都极为不妥,看不到基本的法治素养。

  可以讲,如果这事发生在其他单位,舆论估计都会站在“受气”的一方。媒体曾经报道过,有建筑商因为没有及时拿到工程费,结果组织一大帮人,把学校大门封了。“讨薪”是正当的,封门是不当的,这种行为就受到了舆论的极大诟病。可是这一次,虽然是银行“受气”,可舆论似乎还是没有站在银行一边。其中微妙的民意反应,值得银行细思量。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证据证明银行做错了什么。即便银行做错了事,也得“有话好好说”,对判决不服可以继续上诉,哪能像现在这样。这不就是变相堵门吗,跟“银闹”有什么区别?相信看到这一点,对此不认可的人并不少。可人亦是有感情的动物,所谓“爱屋及乌,恨屋及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便这一次银行没有做错什么,但在人们心目中,银行就是一个“霸道总裁”,常常利用手中的强势资源行不义之举。

  任何一种符号化标签化的背后,都不免有人躺着中枪。包括银行也是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下,银行也有弱势的一面。而且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来说,银行也不是没有贡献。虽然银行的过度逐利和其他一些劣迹,更具有眼球效应,但客观地讲,这些年来银行还是做了不少好事实事,而且针对舆论批评,在很多方面也都做了改变。

  银行出现的一些劣迹或者负面新闻,相当于武林门派出现了一两个败类。在武侠小说描绘的世界中,江湖中人是很注重形象和荣誉的,特别是名门正派,简直视形象为生命。如果出现了一两个败类,名门正派不仅迅速表明态度,而且总是不遗余力地铲除败类。正是因为有着正派的一惯表现,且对败类零容忍,因此虽然出现了几个败类,人们还是经常站在名门正派这一边。

  现在银行的问题正出在这里,一方面没有表现出自己“名门正派”的应有一面,另一方面坚决铲除“门中败类”的态度不坚决,最起码不明显。这在很多人脑海中形成了固定印象甚至是偏见,不打破这个固定印象,银行就会随时受到质疑,即使有时受气也得不到理解。当然,这种固定印象未必有道理,但在很多时候你只能正视,并且努力通过自己的表现去改变,而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这一次很想站在银行这一边。应该相信,在一个理性的进步的社会,这一次想站在银行这一边的人并不少。只是,银行总得付出一点努力,像一个名门正派,让大家在支持你时理直气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