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援尼医疗队16年诊治近百万病人 中国白求恩爱洒尼泊尔

08.06.2015  13:12


医疗队队员和当地医生一起救治伤员(图片由医疗队提供)。

中国白求恩”爱洒尼泊尔

——记我省承派的中国常驻尼泊尔援外医疗队

  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一个多月过去了,尼泊尔灾后重建工作稳步展开,医疗救援也由“战时状态”逐渐恢复常态。

  很多外国救援组织在完成救援任务后,陆续离开了尼泊尔。但是,有一支特殊的医疗队没有离开,它就是我省承派的第8批中国常驻尼泊尔援外医疗队,也是我国第一支参与尼泊尔震后医疗救援的队伍。

  16年来,我省共向尼泊尔派遣援外医疗队8批144人次,队员全部来自省内各大医院,为尼泊尔诊治病人近百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一万多例。他们被尼泊尔人民称为“救命的活菩萨”、“中国白求恩”。

   “我们是医生,救人责无旁贷

  伤员一批接一批地从灾区转送过来,巴拉特普尔市三家医院的病人一下子比平时多了好几倍。

  “有10多名伤员正被送往B.P。柯依拉腊纪念肿瘤医院。”4月27日,一接到通知,刚完成一名伤员救治的医疗队队长谷守义顾不上休息,立即带着队员赶到医院急诊室,投入到生命抢救战之中。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很多驻尼外国人员纷纷选择撤离。而距震中仅140公里的中国常驻尼泊尔医疗队,面对余震频发的危险,17名队员全部选择留下来。

  “我们是医生,救人责无旁贷。”医疗队一边就地救治伤员,一边向中国驻尼大使馆、国家卫生计生委汇报情况,主动请求前往重灾区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余震不断,道路中断,物资匮乏……这些挡不住队员们救死扶伤的决心。按照尼方和中国大使馆的统一部署,医疗队被安排在巴拉特普尔市的三家医院进行医疗救援工作。“我们随时随地提供及时的、最好的医疗援助。”谷守义考虑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救人,“哪儿需要,我们就往哪儿走。

  接收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手术……在那些日子里,医疗队队员从没睡过一个整觉,没按时吃过一顿饭,部分队员一天内还要辗转三家医院查房、进行手术。

  4月28日,在巴拉特普尔市医院,刚为一名左侧胫骨骨折患者做完手术,医疗队骨科专家林伟枫就接到了另一个电话,要求立即赶回B.P。柯依拉腊纪念肿瘤医院,为一名从灾区转来的重症患者进行左侧股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手术。

  当一个个生命在他们手中获得新生,一道道伤口在他们呵护下痊愈,医疗队队员们感到再苦再累也值得。目前,医疗队先后接诊358名灾区伤员,救治伤员216人,开展急救手术14例,手术全部取得成功,伤员无一死亡。

  为帮助尼泊尔人民共渡难关,医疗队在积极救治伤员之余,还自愿为灾区捐款近10万卢比,并积极协调国家和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给尼泊尔采购临时帐篷、药械、食品等救灾物资。

   传授先进适宜技术,为当地培养优秀医生

  地震“战时”救援,仅仅是中国常驻尼泊尔援外医疗队工作中的一项临时任务。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尼泊尔的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很多人有病得不到有效治疗。1998年7月29日,中国和尼泊尔两国签署议定书,由中国政府对尼泊尔开展医疗援助。省卫生计生委国际合作处处长张学良介绍,1999年,我省承派了第一批援尼医疗队赴尼开展工作。

  从此,医疗队在尼泊尔扎下了根。给病人看病,传授先进适宜技术,为当地培养优秀医生,帮当地医院创建科室,完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下乡巡诊,进行科普知识宣传……一批批队员把汗水和心血洒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主任孟宪利在尼泊尔的一年中,与当地医生一起,仅胸外科手术就做了100多台,其中绝大部分是疑难复杂病例。

  邢台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张春山两次被选派到尼泊尔,为尼泊尔带去从未开展过的食管癌三野清扫手术、结肠代食道手术等,并与当地医生合作撰写了6篇中英文论文,承担了尼泊尔国家研究课题。

  省中医院按摩科主任臧广义在尼泊尔一干就是6年,利用自己在按摩、针灸、针刀等中医药领域的丰富经验,在当地拥有了一大批粉丝。尼泊尔医院管委会主席巴格达是尼泊尔著名的肿瘤普外科专家,他经常在会诊单上写到:多位专家会诊,无任何改善,请中国中医专家会诊……

  奋战在尼泊尔医疗战线最前沿的队员们深知,要保障尼泊尔人民的身体健康,最终需要提高当地医生的技术和医疗水平。他们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研究制定治疗方案,传授先进医疗技术。在挽救无数患者生命的同时,引入第一例胃癌切除手术、第一例气管肿瘤切除手术、第一例肺癌手术、第一例袖状肺叶切除术……填补了尼泊尔的医疗空白。

  “由于缺乏医学专业人才,我们去的时候,医院还没有开诊营业呢!”第一批援尼医疗队队长石玉林教授回忆。16年来,医疗队为当地引进新技术、新项目近百项,传帮带培训医护人员200余人。拥有150张床位的B.P。柯依拉腊纪念肿瘤医院,也已发展成为尼泊尔国内医疗水平最高的肿瘤专科医院。

   探索对口交流援尼医疗新模式

  “今年,我们医院领导对尼泊尔参观访问后,决定在继续执行好援尼医疗任务的基础上,与B.P。柯依拉腊纪念肿瘤医院进行结对帮扶。”5月28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办公室内,副院长李勇告诉笔者,尼泊尔地震,双方结对帮扶工作被耽搁了一段时间。近期,医大四院免费接收尼方医院一批医护人员进修学习的事项,已基本协商确定。

  如何让援助更有效果更有力量?近年来,我省在不断创新队员派遣机制和方式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与尼泊尔的对口交流合作,创新援尼医疗模式,真正加强中尼双方的合作交流。

  2013年,B.P。柯依拉腊纪念肿瘤医院院长辛格一行受邀来我省访问,参观考察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省胸科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等。访问结束后,B.P。柯依拉腊纪念肿瘤医院与医大四院和省胸科医院分别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

  按照协议,2014年省胸科医院接收了尼泊尔4名医护人员,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指导。“这标志着我省的援外医疗工作,由派遣医疗队逐渐延伸为两国医疗机构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张学良说。

  为吸引我省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医疗援外工作,我省还从去年开始将援尼医疗队队员的援外时间从两年改为一年,每年更换一批;在队员选派上原则上从省级三甲医院选派,且要求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技术水平过硬、经验丰富等条件。目前在尼的第8批17名队员中,大部分来自省级三甲医院,其中医学博士、硕士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占65%。

  河北医生用毫无保留的援助,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爱戴。每当尼泊尔有什么重大节日或活动,医疗队队员都会被邀请参加。在尼泊尔的大街上,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好,你可能不记得我,但我认识你”“没有中国医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中国医生技术真好,太棒了”……他们的中文虽然说得还不流利,但听着却亲切温馨。

  “这些年来,我们每个队员都将尼泊尔当家乡,视病人为亲人,用爱心和医术在这里架起了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桥梁,被尼泊尔人民誉为‘民间大使’。”张学良说,上至总统,下至百姓,都和医疗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张淑会、通讯员张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