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看变迁——《魅力开发区 巨变三十年》之结构升级篇

16.10.2014  15:11

      从“捡到篮子就是菜”到“招商选资”,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到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注重企业占地规模、总产值到看重“亩产效益”……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30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项目引资、企业发展发生的变化,记录着一批优秀企业茁壮成长为这片开放沃土最茂密森林以及开发区上档升级的足迹。
      倾城欢迎大企业,机械产品热销国内
      “华燕邦迪来的时候,秦皇岛全市人欢心鼓舞,那种感觉就像是无人问津的小店终于开张了。”开发区第一代创业者、今年69岁的张占文老人,说起1987 年 5 月由中澳双方合资经营、秦皇岛开发区落户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燕邦迪制管有限公司投产时的情景仍非常激动。“建区之初,标准厂房都空着,当时我们连小作坊式的企业都招,而华燕邦迪是在生产主要用于制冷工业和汽车工业的邦迪管在当时填补了国家空白。于是,这支难能可贵的报春花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倾城欢迎。
      华燕邦迪也的确没有令人失望。时任公司财务负责人的李蕴琴回忆说:“当时国内的冰箱冷凝管领域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我们公司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产品刚从生产线下来,还没有入库,外面的车就排队等着拉走。仅仅8个月,我们就收入了289万元。
      1988年12月,由秦皇岛市房屋修建公司与香港福时集团合资兴建的秦皇岛福胜化学制革有限公司成立;1989年5月,日本独资的秦皇岛阪口线材工业有限公司成立;1992年4月,秦皇岛恩彼碧轴承有限公司成立,泰国正大集团与香港鹏利集团合资兴建的鹏泰(秦皇岛)面粉有限公司成立;5月,中美合资的秦皇岛首钢板材有限公司奠基……翻开《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起步时先搞“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逐步过渡到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和高精尖产品,建区前十年的项目谋划虽然以劳动力和资金密集型项目为主,但那些年的那些新事物、新领域的探讨,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招商引资上水平,利税大户行业领先
      提起裴南箕,秦皇岛很多人都知道这位来自韩国的“秦皇岛市荣誉市民”。
      1996年1月,全球500强之一的韩国乐金电子集团投资890万美元,在秦皇岛开发区建立了在华的第一家投资企业——乐金电子(秦皇岛)有限公司,裴南箕任总经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公司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连续几年经营收入翻番,月销售额达1000万元。期间,裴南箕在做好本企业经营管理同时,积极配合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利用各种机会向家乡企业推介秦皇岛投资环境,相继有韩国LG和德国威乐水泵公司合资组建威乐·乐金水泵项目及韩资科泰工业项目落户开发区;阪口线材的阪口忠男、金海粮油的穆彦魁、台湾万基的刘炳煌等一批到开发区投资的客商,引荐恩彼碧轴承、石桥金网、金海食品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的工业项目纷纷入驻。
      在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开发区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务实举措,华燕邦迪、福胜制革、阪口线材、相林皮革等十几家外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并成为当时全市的利税大户;依托金海粮油、鹏泰面粉为龙头,吸引华龙方便面、韩国三井包装等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形成了食品加工链条;依托邦迪管路、飞天汽车门等企业,吸引旭硝子安全玻璃、科泰铸件、戴卡美铝、戴卡兴龙等项目,初步建立了汽车轮毂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首钢板材、渤海铝业、万基钢管等企业,实现了金属压延产业迅速扩张;依托哈动力出海口基地,形成了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的集群。至此,开发区的总体产业结构水平与规模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脱胎换骨求蜕变,高新技术独占鳌头
      设立了全国首个“数据产业基地”,吸引惠普、IBM等国际巨头先期入驻,中科院、中兴网信等国内知名数据企业纷沓而来,量子数据、光彩科技等10多家本土企业在此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储备雄厚,空间地理信息、智慧城市等数据产业已形成规模聚集效应。秦皇岛·数谷已经成为继美国硅谷、中关村IT产业园区、太阳谷之后世界瞩目的又一亮点……这些成绩,源自2008年秦皇岛开发区决策者的思考和判断。
      “粮油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金属及压延等四大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但能耗比较大、效益比较差的传统加工制造业并不是开发区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数据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节能环保、数据产业、生物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开发区管委主任胡英杰介绍,目前,世界领先的HRA 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在这里诞生,国内首台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在这里下线,国内首创电梯节能自动补偿系统在这里研制成功,国内首批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在这里实现批量生产,天宫一号、二号上有开发区产品,3D打印机横空出世,特别是中科院、清华和北大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的建立,为未来区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化升级夯实坚实的基础。据介绍,到2013年底,秦皇岛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市总利润的比例约为 9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了 88%。秦皇岛全市有 65 家全国性科技企业,开发区就占了 56 家。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