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梦泥河湾 寻访燕赵魂

25.06.2015  12:13

参加第二届阳原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的队员正在学习打制石器

  聆听专家讲座,现场体验考古,亲手打制石器……近日,来自国内外的100余名考古专家及爱好者汇聚阳原县,参加由凤凰河北、河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阳原县政府等承办的“踏梦泥河湾寻访燕赵魂”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感受“东方人类故乡”的独特魅力。

  泥河湾遗址群分布在桑干河两岸,以其200万年的悠久历史、世界罕见的158处新旧石器遗址、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和世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四个显著特点闻名于世,是目前唯一能与东非奥杜维峡谷媲美、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挑战的世界级人类文化宝库。

  “泥河湾不仅是阳原的、河北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参观完泥河湾博物馆,在随后举行的泥河湾保护与发展座谈会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说,泥河湾尽管在业界久负盛名,但普通群众却知之甚少。积极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科学考古,把养在深闺的科研成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给出来,将对宣传推介泥河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上讲半天,不如到考古现场看上一个小时。”已在阳原主持泥河湾考古多年的省文物局考古专家谢飞说,“公众在专家指导下参与考古活动是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文化遗产的需要。只有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宣传泥河湾,才能更大地提升泥河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次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本想通过网络招募考古公众40人,没想到报名人数达到1500多人,可见群众对考古活动还是有着浓厚兴趣的。”凤凰河北总监李小鹏介绍说。

  武汉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李潇骁就是网招公众之一。他从武汉一路颠簸了13个小时才赶到阳原县。“踏上小长梁遗址的那一刻,我的内心非常激动,200万年的远古遗址就在我的脚下,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泥河湾遗址群自豪、点赞。”李潇骁说。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学会运用摔击、锤击、砸击、间接打片等方法打制简单的石器,用以捕杀猎物、获取食物。主办方精心组织了“泥河湾杯”石器制作大赛。来自石家庄市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苏怡萌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她说:“我是第三次来到泥河湾了,通过实地参观、亲自动手制作,感到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真切。”

  旧石器的考古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在参观完油房遗址和石沟遗址两个考古现场后,这神秘的面纱终于在公众面前揭开。只见20平方米左右的探方上,五六名工作人员正在用小铁铲小心翼翼地刮擦着黄土,已经露出的有石器或动物化石的地方用大头钉插住标上记号。铲下来的黄土还要经过仔细筛洗,以防遗漏任何原始的物证。

  “在常人看来,看似枯燥的考古工作进展是极其缓慢的,因为每天考古面积不过一二平方米。但正是凭借着这样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的考古结果才更有说服力。”正在石沟遗址负责考古工作的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副教授赵海龙说。

  此次考古活动的公众参与者参观了发掘现场,观摩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亲身体验了勘探发掘,与考古人员进行了交流。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沈辰带着几位多伦多大学的学生来到现场。他说,泥河湾遗址群与东非奥杜维峡谷一样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地位。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几名考古专家自说自话,更需要大众主动进行宣传保护,这是国内外举办公众考古活动期望达到的共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