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回“农门”一样跃“龙门”

24.11.2014  12:08

行唐“农二代”逆袭返乡创业开辟新天地

本报记者 岳金宏

实习记者 任立欣 通讯员 申卫霞

传统观念认为,农村的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农门”,除非实在没出息,否则都不会再回家乡。而如今在行唐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在落脚城市后,却又选择回家乡创业。是对乡土的眷顾,还是家乡本身蕴含的黄金机会,吸引这些曾经孜孜渴望通过大学跳过“龙门”的农家学子重返“黄土家园”呢?

知识在乡村沃土扎根

出生于行唐县九口子乡的大学生李帅,现在仍让亲人不停絮叨的是他辞掉了一份每月5000多元的稳定工作。但是李帅却有自己的想法:“我从小就在枣堆里长大,对红枣可是太熟悉了。我们县虽是最大的红枣生产之地,却还没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同时,我们县还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让我看到了机遇。”于是经过慎重考虑,李帅怀揣创业的梦想,2012年辞掉工作回到老家,与同学郑凯成立了歧皇枣业有限公司,一方面实现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宣传家乡农产品,让行唐大枣走出河北,走向全国,甚至更远的地方。

前不久,二人做客CCTV《影响力对话》栏目组,成为该栏目合作伙伴和特约嘉宾,并得到央视节目LOGO的线下授权。同时该公司已与全国零售巨头——永辉超市达成协议,成为永辉超市的红枣供应商。李帅告诉记者,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他坚信在自己熟悉的这片沃土上,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据了解,像李帅、郑凯这样“农二代”背景的“农村创业者”正在成为行唐县的一种新现象。目前该县大学生创业青年群体整体呈量质齐升态势,在群体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整个结构呈年轻化和高学历化。在不少回乡创业的行唐大学生眼中,“农门”大有奔头。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在大学生创业青年群体中,从事农业创业的已有233人,整体平均年龄约为27岁,其中有30%以上为80后创业者,有70%以上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还有8人拥有研究生学历。他们通过农业创业,直接带动农业种植、农产品流通以及乡村就业近2900人。

好政策让创业有动力

行唐县大学生的回乡创业路得到了多方支援。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回流,同时培养和凝聚一批致富带头人,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回乡创业,成才致富。该县建立起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等几大平台,为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全流程服务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优惠政策,摸索出一条服务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的新路径。

依托良好的政策支持,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康桥桥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当时我的橱柜生意刚开张,就遇上了资金流转的问题,要不是就业局及时帮我办下了10万元的贴息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的生意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好啊!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自2014年起,该县政府每年设立不少于2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用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同时,出台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补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持《就业生失业登记证》的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取得营业执照、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10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对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提供最高额度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初次创业小微企业3年内租用经营场地和店铺的,100平方米以下每年给予不超过3000元租金补贴,100平方米以上的不超过5000元,补贴期限最长3年。

该县就业局连续数年开展“春风行动”,为企业和应届毕业生搭建平台。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场大专院校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信息1284个,推荐就业人数401人,签订就业意向310人。

农门也能“跃龙门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怎样就业,怎样创业,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是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每个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巨大,冲破“万人争过独木桥”的樊篱,自主择业、主动创业,在近年来,正逐渐被政府所倡导、社会所赏识。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贵贱,只要是自由就业,且充分体现了个人价值,那么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得到社会的提倡与认可。

曾几何时,“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间房”的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学毕业生跳回“农门”,也绝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耕种。他们文化知识水平较高,观念新颖,能及时捕捉到市场各种行情,再加上对土生土长的老家环境的熟悉和人脉的辅佐,一定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广阔天地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