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医生不满收入”不是矫情

28.05.2015  20:49

  中国医师协会5月27日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2014年的调查中,65.9%的被调查医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很多医师认为提高医师合法收入对治理红包、回扣以及缓解医患关系紧张都能起到积极作用。(5月27日《中国新闻网》)

  诚然,发生在医院中的红包与回扣乱象备受舆论诟病,但应该看到,并非所有医生都有“灰色收入”。“超六成医生不满收入”并非矫情,而是折射出医疗体制的深层次问题。

  医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职业。本科医学生需要读5年,博士医学生需要读8年,除了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外,毕业后还需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名合格的医生培养出来,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同时,医生工作强度高,压力大,白天黑夜连轴转成为常态,不能出丝毫差错,这种身心付出也需要相应的物质回报。按照国际惯例,医生属于收入最高的行业之一,平均工资应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到6倍,但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19倍。

  医生付出缺乏合理回报,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方面,影响医生的职业忠诚度,少数医生通过红包、回扣、过度医疗等“堤外损失堤内部补”,从而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激发了医患矛盾。另一方面,制约了医学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的不争事实是,学生报考医学院的热情下降,优秀学生不愿学医、从医,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医。还有的医学生埋头苦读几年医学,毕业后却找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医学毕业生都在60万人以上,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六分之一,高昂的培养成本被白白浪费。

  近来不少专家学者在探讨“高薪养医”,当然,高薪绝非简单地一涨了之,而应通过理顺医药价格,挤掉药品、设备和耗材等费用水分,还原医疗技术服务价值,使“以技养医”取代“以药养医”。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让收入与医生的劳动价值、服务意识成正比。(张枫逸)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