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时代将结束? 作品被指丢弃农村传统底蕴

25.06.2015  12:15

  资料图:赵本山

  6月8日,辽宁大学发出官方文件称,“自2015年5月31日起,原‘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更名为‘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大学给出的解释是,辽宁大学与赵本山的合作期已满,学校选择不再继续合作。

  这个2004年成立的学院,因有赵本山这个金字招牌,自成立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合作期间,学院培养的一些学生成为热播乡村剧《马大帅》《乡村爱情故事》的演员,这无疑增加了该学院的魅力和知名度。此次校方选择不再合作,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二十多年来赵本山所主导的喜剧艺术的讨论。

   不会产生痛感的赵氏喜剧

  “一身皱巴巴的中山服,一顶破旧的八角帽,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猪腰子脸’,一口经过改造了的东北话”,提起农民,赵本山20多年来塑造的农民形象常常会最先进入人们的脑海,甚至比街口进城卖菜的老农,遥远故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乡,更深刻,更鲜明。

  以“本山大叔”为首的赵家班春晚小品、《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电视剧,被喜剧化的农民形象闪耀多时。赵本山,无疑是这场喜剧化风暴的代言人。

  赵本山在辽宁当地真正成名,是因为他出演的一个盲人的角色。1982年,赵本山在拉场戏《摔三弦》中扮演瞎子张志,在辽宁省农村小戏调演中,获优秀奖。一时间,人们知道铁岭出了个赵本山,称他为“天下第一瞎”。《摔三弦》改变了赵本山的人生际遇,赵本山自己也坦承:“可以说这个戏(《摔三弦》)成全了我一生。”

  1990年,在相声演员姜昆的推荐下,赵本山带着小品《相亲》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并获“双星杯”戏剧曲艺类第一名。正是这次演出,让赵本山一炮而红,正式走出铁岭,进入了亿万观众的视线。此后除了1994年因家事没有登上春晚的舞台,直到2011年,赵本山每年都如同北方家庭年夜的饺子一样不可缺少。

  底层、喜剧,无疑是赵本山最好的代名词。在辽宁大学关于“区域文化与辽宁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课题中也提到,这种来自底层和民间的气息为当下的中国观众创造了一种亲切和安稳的气氛,让他们对自己庸常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种认同感。

  不管是刘老根、马大帅等农民形象,还是真实的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又或者是“二人转”式的插科打诨,都体现出了一种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文化的特征。喜剧化的处理方式规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也放弃了对生活本质的透视和揭示。

  赵本山显然明白,逗乐观众才是演出的最主要目标。“观众爱看”“为大众服务”一直是他的口头禅。“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学习也累,生活也累,所以对喜剧要求简单了,他们不想在看的过程中分析这个分析那个,笑就是笑,一句话也许就笑了”。赵本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

  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无底线的自嘲、相互的揶揄讽刺,都成为赵氏喜剧逗乐观众简单粗暴却有效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