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民的淘金20年 新机具、新模式步入“白领”时代

03.06.2015  20:45

再过几天,我省小麦就陆续开镰收割了。而石家庄藁城区增村46岁的村民赵国民却踏上了“南下”收割的路。作为有名的华北农机具第一村,增村拥有小麦联合收割机400多台,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在赵国民看来,跨区作业不再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新机具、新模式让他们步入了“白领”时代。请听新闻特写:《三夏跨区作业 我的淘金20年》。

一床被褥,一个大水杯,一台收割机,这是赵国民今年南下跨区作业的全部“家当”。

赵国民:今年准备去河南南阳 ,再去禹州再返河北,割四五站的吧,年年也可以。

46岁的赵国民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打过工,卖过菜,最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是自己南下跨区作业这20年。

1996年,我国小麦跨区作业处于探索阶段,全国不到1万台联合收割机在河北、河南等地开始跨区收割小麦,赵国民就是其中之一,用他的话来讲,当时的收割机比金子还要受欢迎。

赵国民:那会一站也得十多天。

记者:怎么这么慢?

赵国民:机器也小,割的户也多 ,去哪都横截,不叫你走,管你吃管你喝还给这着钱,一天24 连轴转。

赵国民的第一辆联合收割机是靠借来的8万块钱买的“新疆2号”,那个只有一个座位,没有棚子的老款收割机,没少让他受罪。

赵国民:割起麦子来,特别脏,灰尘特别大,戴着草帽,带着防毒面具。

也正是那辆收割机为赵国民带来人生中第一桶金。

赵国民:把这个车还了还挣十多万。那个时候价钱高,一亩80、100,那个钱好挣。

南下跨区作业一个月挣来十多万,这个消息在村民中不胫而走,乡亲们纷纷购车南下。

2000年左右,我国跨区作业大军逐渐形成,不到五年,跨区作业车辆翻了10倍。赵国民在那一年购置了自己的第二辆联合收割机,那辆车有篷子却没有空调,作业起来依旧灰头土脸,让赵国民不顺心的还有,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单打独斗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

赵国民:这个也没有维修点,只能自己维修,那会也没有拖车,自己开车,开多长时间啊,开3天才能开过去。

近年来,政府、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纷纷介入到跨区作业中来,多种组织模式让农机手们更加有保障了。本想放弃跨区作业的赵国民去年加入当地专门组织跨区作业的农机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维修、订单式作业模式让他看到希望,也正在去年,赵国民购置了自己的第三辆最新款联合收割机,那是一辆全封闭,有冷风空调的车,赵国民戏谑自己进入了“白领”时代,今年三夏麦收,他要驾驶着这辆新收割机开启新一轮的南下“淘金”之旅。

赵国民:反正弄上了车,再弄几年,继续干下去,合作社把路线上联系好,油上给个补贴油,河南普遍熟了,最期待就是天气好点,不下雨,割三天四天不耽误事。(河北电台记者樊志军、石家庄电台记者林岩、王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