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粮食也能作画?你见过吗?

02.05.2015  11:32

寿东村村中特色农家乐。(白雪峰 摄)

走进寿东村,就像走进一个“粮画世界”:村口矗立着“最美寿东人”大型墙壁画,路两旁颇具情调的咖啡屋、农家乐小院,都点缀着各式各样的粮画作品,栩栩如生。辘轳胡同、大豆胡同、芝麻胡同,大街小巷的命名都与粮食相关。

河北电台记者白雪峰(右)采访馆陶县文广新体局副局长张玉兴(左)。(齐晓彬 摄)

馆陶县文广新体局副局长张玉兴介绍,寿东村用粮食作画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

民间传说,康熙沿馆陶东边的运河南寻,因为河道窄、水浅,御船无法行走,叫馆陶官员拉御船,官员就拿着粮食画献给康熙帝,康熙认为粮食除能供给吃之外,还能做艺术品,圣颜大悦。

寿东村,每条胡同的命名都与粮食有关。(白雪峰 摄)

用粮食作画,也显示着历史上馆陶县寿东村一带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张玉兴:“馆陶历史上四位皇帝的女儿被封为馆陶公主,清代康熙年间馆陶也处于一个交通比较便利,水路交通发达,历史上的永济渠、古运河也在馆陶穿过,还有一些古老的河道也在馆陶流经,这些事都通过我们出土的墓志铭上有记载。”              

工人们正在忙碌着。(白雪峰 摄)

记者走进一间粮食画作坊,以丰收、家庭等为题的粮食画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在专心地制作粮食画作品,原材料就是桌子上摆满的各种粮食种子和胶水。

记者:“用什么粮食做的?

村民:“黍子、芝麻、草籽。

记者:“做这个得做多长时间?

村民:“3天,拿镊子一粒粒粘。

记者:“市场能卖多少钱?

村民:“这个五六百。

随后,记者又走进了一间粮画作坊。一幅幅用粮食做的画同样别具风韵,邯郸典故、水墨丹青、梅兰松竹……

员工小李指着挂在墙上的四幅京剧脸谱对记者说:“这些颜色可都是绿色纯天然的。

记者:“这不是调的色吗?

寿东村粮画的领军人物张海增:“原色啊!红黍子、黑黍子、白黍子、还有黄黍子,你像这个,就是草籽了。

说起用粮食作画,不能不提现在寿东村粮画的领军人物张海增。1980年出生的张海增,毕业于山东菏泽美院,毕业回家后,偶然听老人谈论粮食可以作画,让他萌发了粮画创作的想法。

由于五谷种子经常受到虫子的腐蚀,过去的粮画很难长久保存,张海增通过反复试验,成功克服了这个困难。

张海增:“像绿豆从内里生,有细菌,把它煮熟了、暴晒、用烤箱经常烤多少度,反复烤三天时间,温度常温,放在最潮湿地方两三个月,用2年半时间把这个攻克了。

随后,张海增又克服了胶水不粘、粮食脱落的难题。2010年,张海增成立了“海增粮艺有限公司”。如今,公司拥有30多名制作粮食画的员工,村民培训后即可上岗。

记者白雪峰(左)采访村民粮画制作的过程。(齐晓彬 摄)

员工孟丽蓉:“我是这个村村民,原来在家带孩子,经过简单培训,感觉也挺容易,能挣一千多块钱收入,还能修身养性。

目前,张海增的粮画艺术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欧美等国家。公司年收入增长到300多万元。借助打造美丽乡村的契机,馆陶县里决定,依托粮画公司,发掘历史文化,把寿东村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粮食画小镇。馆陶县文广新体局副局长张玉兴:“随着村粮画小镇打造,会吸引更多画家进行交流,馆陶县也为他们提供平台,建立专家工作室,粮画小镇的发展会越来越丰富。

(河北电台记者张雁、白雪峰、齐晓彬、邯郸台记者姜楠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