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总统来借车 上将做家教 这是谁家?
乐亭县刘石各庄村的刘氏家族是河北冀商的代表性家族,活跃于清末民初中国商界,人称“京东第一家”。鼎盛时期的刘氏庄园,大小房屋1040间,规模远超晋商的乔家大院。刘家商号遍布东北三省,京津沪也广设分号。
刘家庄园遗留的核桃树。(王利贺 摄)
刘家庄园遗留的古井。(付志猛 摄)
冀商“老呔帮”实力最大的是人称“京东第一家”的乐亭县刘石各庄刘家。记者到村里采访时,曾经占地几百亩、规模宏大刘氏庄园,现存的只有一口枯井、一颗老树。但村里上年纪的人,说起当年刘氏家族庄园之大、财富之巨仍啧啧称奇。今年80多岁的刘寅老人,小时候曾经进过这座城堡式的大庄园。
刘寅:“我记得那是我六七岁的时候,进去那里头就记得是不见天日,都是走廊、月亮门,修得就跟北京颐和园、故宫似的,特别大。”
刘石各庄村所在的汀流河镇是滦河码头,人流密集,刘家第一代刘新亭是挑担货郎,串村赶集卖些针头线脑。乾隆年间,刘新亭得知朝廷下令在东北开荒,敏锐的察觉到商机,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闯关东去搞长途贩运。
刘淑兰(左二)向河北台记者王利贺(左一)、陈剑晨(中)李璐(右二)唐山台记者宋建军(左一)介绍刘氏庄园遗留的古井。(付志猛 摄)
研究呔商文化多年的刘淑兰:“他脑子比别人先进一点儿,就开始尝试着做买卖,往外卖的以锄头、锄板子为主,棉花、土布还有海货,买回来的呢,那时候关东烟不是很(有名吗)有时候也进来(乐亭)。”
“眼界开阔、善抓机遇”几乎是所有呔商文化研究者对刘氏家族的评价。刘新亭的儿孙辈继承家业,扩展商业、创办实业,很快形成十大堂号,家族生意遍布东北三省。
刘淑兰:“东三省几乎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老刘家的买卖,民间都这么说。到海参崴都有。”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刘家的基业却传了两个三代。《京东第一家》的作者李荣亭告诉记者,这和刘家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创新密不可分。刘家从第四代起开始重金聘用大掌柜,类似于现代的“职业经理人”。
河北台记者李璐(右)唐山台记者宋建军(中)采访《京东第一家》作者李荣亭(左)。(付志猛 摄)
李荣亭:“做买卖不都有分成么,别人家分成,我要七你要三,刘家不是,刘家反过来,倒四六,掌柜要六成,我要四成。大头给你你就好好干,掌柜的也都是努力干。”
刘家掌柜中名头最响的是孙秀三,他执掌“益发合”时创新经营模式,开始尝试“股份制”经营。
李荣亭:“孙秀三时代,他就集中力量搞益发合,最后企业达到3000人,组成了股份有限公司,旧商号一下子改变成了现代企业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慷慨悲歌的文化基因对呔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慷慨重义有豪气也是刘家几代人做人经商的信条。
北京最大的恒利金店,有一年面临挤兑风波,危难之际求助刘家,刘家第三代传人刘兆熊一夜之间调集旗下商号白银十万两,大车小辆运到恒利金店。半个世纪后,两家依然关系密切。
李荣亭:“第六代上天津上学,他妈给他个金镯子,非常重,8两。有一天就上恒利金店去兑这个金镯子,老掌柜的一看,说府上是京东刘家吧。(公子)说你咋知道啊?(老掌柜)说,咱们是通世之好,我年轻的时候,经手打的这个镯子,给府上送的。”
河北台记者王利贺(中)陈剑晨(右)采访刘石各庄村民。(李璐 供图)
慷慨重义的性格,使刘家人结交了无数官场商界的朋友,清末翁同龢、民初黎元洪、冯国璋都与他家通好,甚至冯国璋去天津也坐刘家的小汽车。刘家生意的根基在东北,直奉大战期间,因不愿背弃直系而惹恼了张作霖,最终被查封了东北的两大商号,只留下一支合义堂,刘家商业帝国由此盛极而衰。伪满时期,日本人想参股合义堂旗下益发合,也被他们拒绝。
刘家第七代传人刘国津:“10日本人提出来要在益发合入股,我父亲不同意,就把他抓起来了,在宪兵队住了7天,用了很多大洋赎出来了。他当时讲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绝不能让日本人参与到益发合里去。”
刘家早辈儿因为出身穷苦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发家后对教育极其重视,家塾老师都是名师大儒,后来有的堂口请外国教师,其中美国陆军上将魏德迈就在刘家做过教师。刘氏家族在县里最早办起了小学、中学,惠及乡里。文商并举在刘家代代相传。
李荣亭:“呔商都出身贫苦,创业非常艰苦,深知没文化艰苦,特别重视教育。刘兆熊四个儿子是举人,益字辈儿,冯巩他妈那一代,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现在刘家主要是学者多。”
刘氏庄园在战火中坍塌了,刘氏家族后人也流散各地。但刘氏家族百年商业传奇留给后世很多思考,他们流传于世的商业文化也成为新冀商的研究范本。
《冀商典藏》编辑部主编董培升:“锐意进取、义利并举、亦文亦商,这是体现在呔商身上的,和咱们燕赵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现在我们也一直在提倡新冀商精神:艰苦创业,诚信为本,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精神。”
(河北电台记者宋书深、王利贺、陈剑晨、李璐、付志猛,唐山台记者宋建军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