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五公村:合作之花红艳艳

09.04.2015  13:45

1943年,在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和三户贫苦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后发展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70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大棚遍野、瓜果飘香,新型农村合作社朝气蓬勃。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走在通往饶阳县五公村的乡间小路,绿油油的麦田已经长得没过了脚踝。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像一个个育儿箱,各种蔬菜、瓜果如婴儿般酣睡着、成长着。田园风光还没看够,车子已经停在了位于五公村的耿长锁纪念馆前。

耿长锁纪念馆。(王美中 摄)

耿长锁纪念馆2014年6月刚刚开馆,这部名为《走上幸福大道》的纪录片描述的就是当年耿长锁劳动的情形。在展馆里,一位老人站在一面记录着五公村发展历史的照片墙前,久久不愿离去。

年轻时的乔利广。(王美中 摄)

乔利广:我看这里有我一张相片......

老人名叫乔利广,照片上的他裹着头巾,像是刚从农田干活回来,是个眉目清秀的小伙子。旁人说,他就是耿长锁的接班人,被大家称为“耿长锁的亲密助手”。今年已经87岁的乔利广,至今对合作组成立的事情记忆犹新。

耿长锁的“亲密助手”乔利广。(王美中 摄)

乔利广:43年春天,他们耿长锁四户,把地合到一块种,按公分分钱,这以后这村里这个组就多了,到52年,大家要求成立大社,为什么成大社?就是因为耿长锁没有私心,有好的领导,所以全村的人都认可。

岁月流转,五公村当年的合作组演变成了今天的合作社,按照县里“一村一品”的安排,他们主要种茄子。收入高了,村民也不再外出打工了,在蔬菜大棚里,记者遇到了村民福良。

记者:您以前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啊?

福良:出去打工的,给人家建筑队上。

记者:那怎么又想起来回来种地了?

福良:都说这个落钱,一年怎么不得多挣几万啊。敢上景了,这春天,一季就一万、两万块钱。

饶阳县现代农业布局图。(王美中 摄)

村里的五谷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四里八乡小有名气。副理事长张振跃说合作的精髓就是共同获利,合作社就是要想办法让村民挣到钱。

记者:原来耿长锁那一代人也是搞合作,咱们现在这一代人也在搞合作。 

张振跃:相同的是大伙都受益。只管种菜。货源有、销路有,按一亩地来说,这一个棚纯利润有3万块钱。

河北电台驻衡水记者站站长王美中(右)采访当地工作人员。(方芳 摄)

在饶阳,类似五谷丰这样的合作社已达几百家,富有合作精神的饶阳人,把211家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蔬菜行业发展联合总社,对内加强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对外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加重市场定价的砝码。

饶阳县蔬菜行业联合总社副理事长崔树业:我们跟保定长城签订了蔬菜供应初步协议,为保定长城汽车集团6万工人提供蔬菜,日供应蔬菜达到20吨,年供应达到近一万吨。

在饶阳蔬菜行业发展联合总社规划室里,大型模拟沙盘的旁边,一台类似查询机的东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屏幕上出现了大棚里的实时情况和生长监测信息,信息员郑卫芬介绍说,他们正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

郑卫芬:这是国家的二维码平台,再点进去就是更详细的信息了,可以追溯到咱们产品的生产基地、批次企业、生产负责人等一系列的信息。

质量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饶阳赢得“中国蔬菜之乡”、“京南第一大菜园”的美誉,饶阳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文健说,今天饶阳的合作之路,有了更为远大的目标。

文健:耿长锁精神在饶阳县农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在我们饶阳农民在意识上有这种思想基础。这农业就是大金矿,让农业长出工业来,延伸出副业,比如说前段的生产资料加工,后端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的深加工,拉伸产业链条,这是我们当务之急。(河北电台前方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