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七)建桥老板回乡记
衡水市阜城县建桥乡是“彩钢之乡”,这个不到2万人的小乡镇,超亿元的老板就有100多位,也可以说是“老板之乡”。如今他们却纷纷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官。
中国彩钢钢构之乡(王美中 摄)
刘方强是土生土长的阜城县建桥乡人,在北京、太原、甘肃拥有四家彩钢企业,个人资产早就过亿,是名副其实的大老板,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建桥乡柴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强说,他当村官缘于三年前的一次回村经历。
河北电台记者孙振宾采访回乡任职的老板刘方强。(王美中 摄)
刘方强:当时的时候我回来以后,村里边也没修上路,老百姓吧,咱看着也挺苦的,打拼着我也觉得比以前过的好了,愿意给老百姓做一点儿贡献,带着头儿叫老板们都捐点钱,把村子改造一下。
没想到,为村里修了一条路,刘方强就被乡干部“瞄上了”,多次鼓励他回村任职。和刘方强一样,西张村党支部书记陈宝森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老板。陈宝森说,为了让自己回村当村官,乡党委书记王收没少费心思。
陈宝森:赶上春节前后,王书记到这儿来不到一百天去北京找了我两次,让我回村任书记,去我们村里调研了五次,使我对村里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在建桥,像刘方强、陈宝森这样在外创业的老板还有很多,他们对家乡充满感情,但是让他们回村里当村官,顾虑很多:一是怕牵扯精力,影响生意;二是如果干不好还可能让人说闲话、落不是。乡干部们一遍遍找到老板们沟通、谈心,摆现实、讲道理、处感情。
建桥乡党委书记王收:我今年来了以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支部书记给我拉了一个名单,凡是为村里做贡献的老板,你给我拉个名单,家里有父母的我都拜访了一次,每个村到,每一户到。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方强、陈宝森、许中服、徐惠明等这些老板们接二连三的回到村里,而且都高票当选了村干部,全乡形成了一个“老板村官”们争着、抢着为村里办事的氛围。
在西张村,陈宝森自掏腰包五十万把一直以来的“泥水路”修成了“水泥路”。
村民陈国瑞:变化多了,下雨也没有泥了,这儿整上花,休闲广场,弄得相当不错,老百姓受益了,老百姓就高兴,哈哈哈哈。
河北电台记者孙振宾采访村民。(王美中 摄)
在柴刘村,逢年过节,村里都要给村里的老人发钱、送年货。
安秀珍老人:五十五以上的,每人发二百,还有大米、油、钱、糖块儿,还有苹果,哈哈哈,年年发这么些东西。
在西多村,“老板村官”们“斗富”成了经常上演的事情:一个老板投资修了路,另一个老板抢着安路灯,第三个老板就建了幸福互助院。
在幸福互助院居住的刘秀才老人:比在家里强多了,多方便啊,这多干净啊,夏天有空调,冬天还有暖风,多好啊,真是不错。
“老板村官”们直接投资村里的公共事业,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乡里为他们搭建的发展平台,影响又是长远的。陈宝森承包种植了一千亩的节水生态观赏苗木;徐惠明流转了500亩地种上了蔬菜大棚;刘方强在阜城建起了强亿发钢构厂…… “老板村官”们的产业扩大了,县里的经济拉动了,村民们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
在钢构厂上班的村民刘荣章:平均一百多块钱吧,每天,最低是一百,哈哈,村里老百姓都沾光了,发家没忘老百姓,致富没忘众乡亲,哈哈哈哈。
建桥乡党委书记王收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老板村官”二十多位,分布在全乡一半的村子。现在看来,老板们当村干部,“面子”也有了,“里子”也有了,老百姓的心气也顺了,民心也聚拢起来了。
王收:他们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回村之后,增加了村组织的活力,提高了致富能力。原来两三年之内经常有告状的,为什么告状啊?穷啊、乱啊,老板们回到家乡后,有些个产业,都上那儿干活了,哪有那心思再弄那个去啊,所以,这些个矛盾就都解决了。
(河北电台前方报道组 记者王成树、朱连学、王美中、孙振宾、刘茜,衡水台马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