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两环 看发展】老木匠雕刻出新境界

05.06.2014  00:37

        遵化市康各庄村,靠着一位老木匠进京学艺,带头创业,用红木雕刻的手艺开创了全村人的新生活。年销售30个亿,人均收入上万元,老木匠的开拓进取改变了小村庄的面貌,也把市场思维、创新精神根植在新一代村民的心里。百集大型系列报道《走两环看发展》,今天请听《老木匠雕刻出新境界》。 

        出遵化市沿112国道南行10公里左右,就来到了新店子镇康各庄村,道路两侧门店林立,50多家生产销售仿古家具、红木雕刻工艺品的企业,产品时尚典雅,或古色古香。记者走进一家店铺,雕刻师傅徐大姐正在娴熟的刻着一件“竹林七贤”的作品,一根近一米长碗口粗的木头上,七个人物就连胡须和头发都清晰可见。


        记者:“雕了多长时间?
        徐大姐:“半年。
        记者:“干这个有多时间了?
        徐大姐:“十几年了吧。
        记者:“在哪儿学的这个技术啊?
        徐大姐:“王泽林那儿你知道不?原来我们在那儿学的。


        徐大姐口中的王泽林是康各庄村民公认的仿古家具、红木雕刻的创始人。71岁的王泽林,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是村里的木匠,198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北京工艺品老字号——懋隆艺术馆修理家具,第一次接触到了红木加工。


        王泽林:“结果我一到北京,我一看呐,原来我没见过什么花梨、紫檀啊红木的家具,我从这儿,那就修修看呗,这一下子才开始,哦,这红木家具真有意思,一点儿点儿的,从那时候开始。


        从北京回来后,王泽林和村里几个同龄人合伙开了一个木器加工厂,为北京工艺进出口公司加工仿古红木家具。干了一段时间有了经验,王泽林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干。没想到第一次收购红木就遇到了来自内部的阻力,合作伙伴们都不同意花那么大的价钱购买红木材料。


        王泽林:“第一次四车料,打发着回遵化了,我就势到外头考察,结果我一到家我一看,哎,这厂子料咋没有啊?都拉我们家去了,十五吨多,堆着山似的。

 
        大量的木头堆放在家里,招来了家人的埋怨和同村人的嘲笑。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王泽林利用几个晚上的时间,自己制作出了两个红木梳妆盒,并想办法把它们卖到了北京的大机关。


        王王泽林的第一次成功,让大家伙看到了红木工艺品的价值,彻底打消了合作伙伴们的疑虑。为了像北京工艺进出口公司一样打进国际市场,王泽林又一次做出了大胆的决定,独身一人闯美国,并且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王泽林:“惦记着是国外那儿有窗口,咱们这儿有生产基地,我就申请去美国,结果成功了,注册公司了,你说胆儿大不胆儿大吧。

 
        在美国趟开了路子,打开了市场,引得很多海外客商慕名而来。从此以后,王泽林不仅成了康各庄人学习红木雕刻的老师,办厂兴业的带头人,还是这里红木产业发展的精神旗帜。30年间,康各庄仿古家具和工艺品企业像细胞分裂一样繁衍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仿古家具生产专业村。


        如今,康各庄村的红木家具和工艺品企业有50多家,去年销售额达到近30亿,吸纳本村及周边劳动力就业达6000多人,本村村民就业率达到100%,人均收入上了万。小村儿人在红木上雕刻出了产业,雕刻出了文化,也雕刻出了他们的新精神。(河北电台记者史建中、陈剑晨、孙振宾,唐山电台记者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