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探索教育扶贫模式:让山娃下山 靠“扶智”脱贫

24.12.2015  09: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贫困,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扶贫,要先扶智。”12月21日,赞皇县教育局局长杜杰英深有感触地说。自2011年起,该县以教育扶贫为抓手,推进“山娃下山”,新建改建项目学校12所,累计转移安置山区贫困学生3044名,培育中级以上技师1180人,带动188户贫困户走出大山到县城置业。

    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山娃”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我感觉学校美丽壮观,电子白板等教具很神奇。”赞皇二中初二学生王康博至今难忘初见学校时的震撼。在教育扶贫工作的推动下,这个在山坳里长大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享受和城里孩子基本相同的优质教育。

  王康博的家在赞皇县院头镇贾沟村。上小学时,他每天需要翻过一座山、走上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村里的教学点。“山路不好走,遇到下雨天,鞋子糊满了泥。小学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学习氛围也不浓。”王康博回忆说。

    赞皇是山区县,全县四分之三的贫困人口集中在院头镇、土门乡、黄北坪乡、许亭乡、嶂石岩乡5个山区乡镇。自2011年以来,该县按照“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的思路,在县城新建了赞皇二中,在5个山区乡镇建了2-3所中心小学,把闲置下来的校舍改建成“学前三年+小学两年”的标准化教学点。该县还不断完善教职工岗位设置,制定了《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流动秩序的意见》和《赞皇县中小学教师支教制度》,将优秀师资向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学校倾斜。

  与此同时,为解决“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给贫困家庭带来的支出负担,该县多渠道解决贫困生的生活费、交通费等。在赞皇二中就读的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可享受2400元生活补贴和450元交通费补贴。在其它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学校就读的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可享受1760元的生活补贴。

    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让“山娃们”大开眼界,更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的种子。赞皇二中校长焦立杰告诉笔者,截至2015年中考,该校共有4届毕业生1152名,其中升入重点高中94名、市直高中14名、县内高中533名、县职中288名。

  “放羊汉的孩子还是放羊娃,要想改变这种命运重复,必须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通道。”杜杰英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赞皇县就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2011年,经过近20年的扶贫攻坚,该县扶贫形势依然严峻,返贫率很高,陷入越扶越贫、脱贫返贫的怪圈。经过多次调研,县里发现症结原来在人——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为此,该县确定了教育扶贫的工作路径,经过4年有力推进,成效逐年显现。

  通过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该县还有效开发了山区劳动力资源。孩子集中寄宿就学,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直接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发展职业教育,助力就业创业,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12月22日下午,穿着浅灰色的工作服,河北杰瑞长城汽车4S店钣金主管李磊专心致志地指导技工修理汽车。省城就业、月薪过万、业务骨干……他的身上贴着不少让人羡慕的标签。李磊是赞皇县孟家庄村人,他对笔者坦言:“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要不是在县职教中心学到了汽修手艺,我现在应该在老家种地,为弟弟的学费和全家的生活费发愁。”工作了三四年,李磊攒下了几十万元积蓄,他正打算在省会买房,把老家的妈妈和弟弟接到市里生活。

  李磊的故事,是赞皇县职教中心贫困毕业生的一个缩影。4年来,3000多名贫困学生从该校免费学到了一技之长,其中1180名贫困学生逐渐成长为中级以上技师。在该校的贫困毕业生去向登记表上,笔者看到了这样的记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王慧乾,嶂石岩乡虎寨口村人,毕业后在北汽集团工作,月薪12000元;学前教育专业侯爱丽,嶂石岩乡槐疙瘩村人,毕业后回村创办幼儿园;焊接专业张泽伟,黄北坪乡长沙村人,毕业后在石家庄就业,月薪3000余元……

  “在我校今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双选会上,县内外300多家单位到会争抢毕业生。”12月21日,赞皇县职教中心校长李志江介绍,该校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投资建立汽修厂等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不发愁,平均月薪3000元以上,基本实现了“中职1人、技能1人、脱贫1家”。

  “教育扶贫,要让群众感到眼前有甜头、长远有利益。”杜杰英说,从眼前来看,县里把教育资金与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让贫困学生在职教中心上学不用交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每年还能得到1500元生活补助,吃住条件比家里还好。从长远来看,这些贫困学生学好专业技术,找到稳定的工作,进而带动全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