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考古人展书法 “煤矿画派”再集结

13.03.2015  12:52

这两个展览都有故事

  ■梁岩作品《圣土

从事文物考古工作60年的考古人携弟子举办书法展,其中的仿甲骨等笔意的作品令人称奇;从井陉矿区矿井里走出的一批知名画家,曾是享誉全国的“煤矿画派”,再度集结只为回报家乡父老……最近石家庄展馆里的两大展览备受瞩目,作品给力的同时,背后的故事更令人感佩。

□本报记者 黄蓥

资深考古人展书法

时间:3月14日—29日

地点:河北博物院北区5号厅

乙未迎春——张守中师生书法展”将于本周六起在河北博物院北区展出,将展出张守中师生13人的书法作品120余件。

记者昨天在河北博物院看到,与当前诸多书法展不同,“张守中师生书法展”除了真草隶篆等大众熟知的书体,还向大家展示甲骨文、侯马盟书、战国中山国文字等多种古代文字。这还是源于张守中的职业特性。

张守中193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丰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与商彝周鼎秦砖汉瓦为伴,在古文字领域和书法界都有很大影响。张守中9岁学习书法,之后的70年一直勤加练习。张守中曾说:“学书一生,自认有两件幸运事,一是得名师指导,二是有缘与古人面对。”“得名师指导”是指他的书法师从邓散木、商承祚先生。而“有缘与古人面对”则是说他从事文物考古数十年,得天时地利人和。其中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它见证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最早使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实物证明。张守中就是“侯马盟书”主要的发掘与整理者之一,并对盟书600件标本中的3万余字进行反复临摹与研究;1976年举世闻名的中山国青铜器出土,张守中到发掘工地绘图临摹,历时3年对中山国118件青铜器上2458字反复临摹与研究……同时张守中还曾参与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出土盛事,与古人手书零距离。学界泰斗李学勤曾评价说:“张守中兼擅考古、书法之长,遂以锥笔,多年来对出土古文字文物的整理研究有巨大贡献。

这些令张守中的书法别具一格,此次书法展汇集了张守中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60多幅书画作品,其中以仿甲骨、金文、盟书、厝铭、秦简、楚简笔意的作品为主。其中既有张守中临摹的战国中山国圆壶铭、湖北张家山汉简文字等,也有他以楚简文字书写的老子的《道德经》、以侯马盟书撰写的今人诗句等。同时还展出鲁金城、韩大星、陈震生、郝建文等的书法作品60余幅,他们都长期跟随张守中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值张守中八十大寿,也是他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第60年。对此有业内人士评价说,张守中师生书法展不但能让人领略中国书法的魅力,也让公众少有机会见识的古代文字鲜活起来。

煤矿画派”再度集结

时间:3月12日至3月17日

地点:石家庄美术馆

扎根基层、心系故土——从矿区走出来的画家群体美术作品邀请展”昨天在石家庄美术馆揭幕,展出了23位矿区籍知名画家的90幅力作。此前该展览曾在井陉矿区文化中心展出,引发媒体和大众关注。

井陉矿区是久负盛名的书画之乡。“煤矿画派”渊源已久,如业界熟知的谷彦儒、谷文达、胡楼楼等,都是矿区美术界的前辈。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矿区的不少美术爱好者就开始了他们的艺术生涯,涌现了许多技艺超群的画家,逐渐形成了以梁岩为代表的从矿井走出的中国水墨画家群,并成为当代美坛为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如今这批画家仍然活跃在全国各地,在参加此次邀请展的23名画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有9名,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4名,这种高水平艺术人才比例在全国也属罕见。

其中,1943年生于井陉矿区的梁岩,1973年创作的《申请入党》轰动全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美术大会上他的《衣食父母》成为亮点,2012年10月梁岩画展在法国卢浮宫开幕,成为走进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中国水墨肖像画家第一人。温海峰也是“煤矿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至今仍扎根矿区。温海峰透露矿区具有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热火朝天的煤炭生产场面,为画家提供了大量素材,这是矿区能走出“煤矿画派”艺术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年我们这批人一起下井采风,还记得井下有些地方很潮,矿工们出来后都会成排蹲在墙根晒太阳……这些场景至今都记得。我们创作的同时常聚到一起把作品亮出来互相评点,早年参加画展的评委特别惊讶,说我们的水平很整齐。

昨天展览现场,梁岩的《家乡庙会》和《圣土》、仇占国的《父亲》、张俊的《太行古韵》、陈卫建的《我们》、温海峰的“矿工系列”以及李清明的《家园》、蔡建国的《脊梁》等,都令参观者印象深刻。在这些“矿区画家”的笔下,巍峨高耸的太行山、粗犷敦厚的煤矿工人、满头白发的老母亲,都传递着一种大气质朴的美。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