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七旬老人贾寿鹏奔走9年找到69位烈士名单(图)

04.04.2015  15:19

  贾寿鹏老人提供碑文录。

 

  □文/图 本报记者 杨东

  中国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衡水七旬老人贾寿鹏历经9年多的奔走寻找,昨日在辛集党史研究室的一摞厚厚文件中,发现了写有父亲名字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碑文,同时也让其他68位烈士的名单公诸于众。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他也想把整理抄写的碑文公布,让他们的后人方便查找祭拜。

   七旬老人怀念烈士父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连续几天,衡水的天空中始终飘着小雨。4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衡水市区78岁老人贾寿鹏的家中,老人将自己珍藏的许多资料翻了出来,他颤巍巍地打开了这份名为束鹿县第五区党政军民敬立和睦井抗日烈士纪念塔碑文录的碑文整理誊抄件,上面明确记载烈士纪念塔建造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正月元旦日。

  “碑文录第220页首行是贾焕珍,战士,贾家庄。”贾寿鹏老人用颤抖的手指指着碑文手抄件告诉记者,这便是他的父亲。说到这里,老人有些激动,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牺牲了。随后,他拿出母亲的一份手书,上面记载着贾焕珍于民国二十七年正月参加人民抗日自卫军,任第三团政治处除奸科营部教导员,于民国三十年六月在职牺牲。与他的父亲同在碑文录中记载的,还有68位抗日烈士的英名。

   “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其他英烈的后辈应该也很想祭拜他们的父辈,可能其中有些人已经没有了消息。”贾寿鹏老人说,这69名烈士祖籍37个村,村子大多位于沧石路南至石德路北,“有衡水深州市的人,也有辛集市人。他们祖籍的村落经过多年的变迁,名字可能已经更改,有些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69位烈士名录“重见天日

  贾寿鹏老人祖籍辛集贾李庄,小时候他听母亲说起过,父亲曾在“第三团”参与作战,是一名抗日战士。他也依稀记得老家附近有纪念塔,而父亲的名字就刻在塔的碑文中。后来,因为工作变动等原因,贾寿鹏在衡水安家,但是“有朝一日去看看父亲的纪念塔”这一念头一直徘徊在他心中,尤其是退休后,看看纪念塔的念头更加强烈。

  2006年,贾寿鹏了解到昔日的纪念塔因年久失修等原因早已消失。为了不让后代记忆断档,他立志追寻那段历史。

  贾寿鹏翻阅了大量报刊、书籍。终于有一天,他在2005年6月8日衡水日报的《晨刊》上看到了一篇《吕正操将军开辟冀中根据地》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冀中根据地第三团,也就是他父亲生前所在的团,这让他看到了曙光。

   随后,贾寿鹏通过《晨刊》的编辑和文章的作者取得联系。并在对方的介绍下,来到深州市市委、民政局等部门,后又辗转找到辛集市民政局、党史研究室、烈士陵园等单位。“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寻找之路就时断时续。”老人说,9年来,他一直在各部门中奔走,结交了不少热心人士,他们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最终,贾寿鹏在辛集市党史研究室,从一摞厚厚的文件中找到了父亲的名字,那一刻,他激动万分。

  据贾寿鹏老人介绍,这份碑文录是朱景州同志依五区碑文原稿,手工抄写在办公室稿纸上,共9页,现保存在中共辛集市委党史研究办公室。该室张锐田、冯冀爱同志协助复印数次,成为此册。

   心愿:让后人铭记先烈

  贾寿鹏老人说,烈士塔有4个特点:束鹿境内最早的纪念工程;碑文所刻全部是我党领导下的抗日烈士;烈士人数最多、涵括地域最广;是县级或县级以上的政府作为。在这份碑文录的手抄册上记者看到,碑文的标题为永垂不朽,内容中写道:“经过八年血斗,为人民求解放的忠勇志士,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之下,不顾牺牲一切,抛头颅洒热血,打击了日寇汉奸千万次的进攻与屠杀人民。至今抗日战争已胜利结束,我五区全体党政军民为了追念解放我人民的殉难烈士之卓著功绩,永远流传于后世,特建筑烈士塔以誌不忘。

   贾寿鹏说,在清明节到来前夕,他找到本报记者,希望能把这些东西公诸于众,方便烈士的后人查阅,也希望大家铭记这段历史,铭记这些牺牲的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