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贵:别让农村年俗文化成为乡间弃儿

25.02.2015  12:41

    正月下乡走亲戚拜年,庶几每次都能感受到乡村年俗文化的现实困境和尴尬处境。每当目及一些农村年俗文化流落沦为乡间村头弃儿,我便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麒麟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仁兽”“瑞兽”“神兽”,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崇尚美好的图腾。“唱麒麟”是一些地方乡村特有、民间流传甚广的年俗文化活动之一,是乡民祈求新年吉祥人寿年丰等美好愿望的重要非遗文化。长期以来,以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唱麒麟”班子活跃于乡间村头,一般从大年初一开始,直至正月初五结束。“唱麒麟”也是乡村春节期间历史悠久的节庆娱乐活动,相传清代后期已现此类表演。“唱麒麟”堪称乡村老少咸宜喜闻乐观的春节传统年俗文娱活动。我在乡下看到,正月里只要听到远处有锣鼓声响,老人孩子们便吆喝着“唱麒麟的来了”,然后一窝峰向锣鼓声响的方向跑去。过去,“唱麒麟”也是民间艺人一种卖艺谋生的老行当,他们扛着麒麟,走乡串户,娱悦看客,获得赏赐,以维系生计和演唱成本。

    近年来,“唱麒麟”却屡遇尴尬。随着乡村城市化和农民上楼提速,挨家挨户敲唱的传统表演方式已不尽适用,赖以维持正常运作成本的起码收益也无法保证,“唱麒麟”面临无米下锅难以为继的尴尬。“唱麒麟”班底青黄不接,几乎清一色白发掉牙的老者,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和手艺失传的窘迫。由于老人唱、老曲调、老唱词,除了老人小孩情有独钟,年轻人多对此不感兴趣;加之表演成本“水涨”要求赏赐回报“船高”,有的“唱麒麟”班子动辄“狮子大开口”,让人不快难以接受,以致吃了不少农户“闭门羹”,导致“唱少——提赏——唱少”恶性循环的尴尬。

    “唱麒麟”罹遭尴尬窘境,归根到底,是其唱者、内容、形式等表演元素,未能跟随时代演化以变应变与时俱进。作为富含中国元素的民间传统年俗文化,无论就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计,抑或藉以扶持规范创新,促使民间年俗文化跟上时代节拍,从而满足现代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留得住乡愁”,地方政府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春节期间,多地为活跃节庆气氛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相关部门都要大张旗鼓地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虽然活动组织不可谓不轰轰烈烈,内容形式不可谓不丰富多彩,但多为一些让人“至今已觉不新鲜”的义务写春联、一般化文艺演出等活动,受到冷遇便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相形于乡村老少咸宜喜闻乐观的“唱麒麟”,其中,不复水土者有之、不接地气者有之、不合口味者有之,导致农民产生审美疲劳,难以激发娱乐神经。故而,一些地方与其让“送文化”下乡“剃头挑子一头热”,不如转移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将“唱麒麟”等传统年俗文化扶持规范起来,让传统年俗文化在“送文化”下乡中唱主角。“唱麒麟”如是,一切传统年俗文化都应享此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