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秋膘”如何恰到好处

25.08.2015  17:16

  立秋后,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传统。但是,“贴秋膘”合理吗?该怎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提醒,“贴秋膘”要适度,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一套,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食材进补。

  “贴秋膘”现代与古代大不相同

  俗话有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夏季气候炎热,很多人胃口较差,饮食摄入量少。秋季天气转凉,人们就希望吃好点,补偿夏天的营养损失。而秋季也是一年四季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季节,过后就是寒冷的冬季,古代认为弥补营养的办法就是立秋后多吃肉,就像在皮下贴了一层“”一样,因此立秋进补也被老百姓称为“贴秋膘”。

  但范志红表示,古时候,医学知识不足,食材也没有现在丰富,胖人不多;古代没有空调、电扇,夏季人们能量和营养损耗得更多。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即使在夏天,人们也能吃上很多食材,都市人肥胖率比以前高了许多,“贴秋膘”与古代大不相同。

  “贴秋膘”并非狂补脂肪、味厚食物

  传统的“贴秋膘”,是选择各种面食和动物性食物和各种味厚的美食佳肴。“不要一昧地补脂肪,要清楚自己缺了什么营养元素。”范志红建议,进补前期可以先以清淡、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鱼、瘦肉、禽蛋和莲子等,还要适量补充奶制品、豆类、新鲜蔬菜、水果,为肠胃提供一个调整适应期。其中,保证蛋白质的摄入,有利于预防老年人肌肉衰减、体能下降等问题。

  “贴秋膘”也要注重多样化。范志红提醒,“贴秋膘”的时候要遵循食物营养金字塔的规律,以补充谷物和蔬果为主,合理控制豆奶制品、肉蛋、油脂类食物的比重。她还推荐此时吃发酵类(如豆豉、豆酱、豆汁、酸奶等)、坚果类和薯类食品。

  不同地域有不同“”法

  “贴秋膘”最早源于北方,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而南方立秋后,天气不会立即转凉,气候仍比较湿热,很多人脾胃功能不好,如果这时候过度“贴秋膘”,会增加脾胃负担,容易在身体内部积累湿气,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腹泻、感冒、上火。身处气候湿热的岭南,应在“贴秋膘”的同时,增强对立秋腹泻的防范意识。

  Tips

  三类人需慎“贴秋膘

  范志红提醒,“贴秋膘”虽然是传统,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以下的三类人群需要谨慎对待“贴秋膘”。

  一、三高患者(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二、脾虚患者;

  三、胃火旺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