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河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0万

28.12.2015  17:48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2012年12月29日,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探访了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共商加快脱贫致富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干部群众。我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二五”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0万人。今年前三季度,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5元,同比增长9.3%,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

  精准脱贫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12月7日,涞源县上庄乡峨头村党支部书记白英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走进深山,摸查山里贫困村民的收入情况和致贫原因。雪后的山路格外滑,但这没有阻挡住他坚定的步伐。白英告诉记者:“全省各地都在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俺村不能落在后面。只有摸清楚贫困户在哪里、因何致贫,扶贫开发资源才能‘精确滴灌’到贫困户身上。

  盘点系统定基数、进村入户找真贫、逐村逐户建档案、因村因户定措施、整改落实入系统……自10月20日全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这项工作正在全省各地扎实推进。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重点就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在精准识别贫困群众的基础上,我省逐村安排了驻村工作队,逐户落实了帮扶责任人,探索了一条“目标到年度、规划到乡村、扶持到项目、受益到农户、责任到人头”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我省正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把发展脱贫富民产业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对有劳动能力的340万贫困人口,做到特色产业项目和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以及库区的42万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着力发挥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