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明:“财政不拨钱”最合适的车改“方向盘”

15.10.2014  12:27

    媒体报道,中央机关各部门已开始制定公车改革方案,年底前中央机关全面完成改革。根据方案规定,司局级每人每月可获1300元公务交通补贴,处级800元,科级500元。国管局知情人士透露,财政不会重新拨款,而是把部门每年三公经费中的公车费用挪用到此处。(10月14日 《中国经济周刊》)

    毫无疑问,“财政不会重新为车改拨款”遭质疑,一方面是公众担心公务员吃“双份套餐”---既享受车改后的公务交通补贴,又没掐去车改前的交通补助。到最后,造成公务员得利,而车改效果打折。另一方面担忧监管“致盲”。将公务交通补贴“”在旧的三公经费里,补贴多少、以什么标准补贴、是不是存在“虚胖”、“跑冒滴漏”等现象,监管可能触及不到。

    客观的说,公众的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而言,有比“财政不会重新为车改拨款”更靠谱的车改“方向盘”么?首先,财政不拨款是车改的“催化剂”。车改说到底,就是管住特权的轮子,必然是阻力重重。不重新拨款,就断了阳奉阴违的后路。试想,相关单位要是搞“伪车改”,到时“新车补”必然发不出来,这样的伪改革岂不一目了然?因此,财政不拨款,相关单位才有车改压力。

    其次,财政不拨款,有利于判断改革成果。车改的效果,怎么判定?无非是纵向对比,车改后较之前节省多少公帑。可问题是,公车费用一直装在三公经费的盘子里。而且,车改后机要、应急用车,依然会产生公车费用。倘若单独列支,公车费用摊到三公、财政开支两个盘子里,如何判断各单位车改成果?而且车改账单混乱,只能帮助“不想改”的单位浑水摸鱼。

    再者,没有固化于制,有利于车改调整微调。车改方案公布以来,司局级1300元/月,处级800元/月的补贴是高了,还是不足,各方各持己见。但是到底以什么标准补贴最合理,只有运行一段时间才能给出合理答案。“新车补”没有固化于财政制度,既有利于维护财政制度的严肃性,也有给将来进行适当调整留下了空间。

    当然,群众对车改前的补助照拿,监管“失明”的担忧,也必须顾及。因此有关方面,必须要做两件事。一是新车补施行后,要掐掉原来的交通补贴。二是加强监管。车补“”到三公中,监管不能失明。各单位的车改“路线图”“成果表”必须及时公布,使之一直在群众的监督之内,以公开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