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辰子:与鬼子拼刺刀 冒死炸碉堡

26.08.2014  10:30

16岁参加抗日 作战机智勇敢 村志里称其“死不了

 

■贝辰子老人拿拐杖当枪讲述如何与鬼子搏斗。

一位85岁的老兵,对于很多往事已经无法记起。但他16岁那年,参加抗战杀鬼子、炸碉堡、战场上死里逃生的经历就像在他心里扎了根。每次提起这些,这位名叫贝辰子的老兵就仿佛重新回到了前线,激动不已。

档案

贝辰子

原名蓝庭志,1929年11月出生。河北省灵寿县北洼乡党家庄村人,中共党员。1945年入伍,1948年11月退伍。后在新乐县武装部、机械厂、石家庄地区(正定)拖拉机站、灵寿县拖拉机修配厂工作。1984年退休。

走近老兵

85岁老兵贝辰子

杀鬼子的经历印象最深

灵寿县党家庄村一普通农家小院,院里种满了瓜果蔬菜。虽然房屋有些老旧,但小院却因这些绿色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是贝辰子老人的家。85岁的贝辰子正在屋里休息。见到记者来访,老人很高兴,连忙招呼着大家坐下。

提起曾参加的抗日战争,贝辰子立刻激动起来。“我应该是村里最后一批入伍的青年,参加抗战的经历是我这辈子印象最深刻的事。虽然没有机会参加大的战役,但小战事不断。我杀过鬼子,也炸过炮楼……”提起这段经历,他不时拿起拐杖比划,仿佛又重新扛起枪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当讲到与鬼子白刃战时,贝辰子老人几次从凳子上站起,努力向记者讲清楚当年是如何与鬼子搏斗,又是如何将鬼子刺死的。

根据《党家庄村志》记载:贝辰子由于作战勇敢、机智杀敌,被称作“死不了”,深得营团首长赞同,共获得五枚奖章。不料一次家中遭遇盗窃,五枚奖章也被盗了。提起此事,老人非常痛心。“我在乎的不是被盗的那些钱财,而是那五枚奖章。”贝辰子说,那些奖章记载着他的荣誉。

得知记者要照相,贝辰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戴在胸前。这枚纪念章是200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所有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或其遗属颁发的,老人一直悉心珍藏着。“平时都不拿出来的,今天一定要戴上。

贝辰子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身体还算硬朗。只是耳膜曾在炸碉堡时被震聋。建国后,贝辰子在家修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听力又有所恢复,但也只能听见轻微的声响。老人膝下有7个孩子,6个儿子,1个女儿。平时孩子们都会过来照看老人,帮忙种种菜,做做饭。

记者采访当日,贝辰子的同乡,68岁的兰香货随记者从石家庄赶到灵寿县党家村贝辰子的家。兰香货是《党家庄村志》发起人,考虑到贝辰子年迈且有地方口音,他自愿充当“翻译”。

记忆深处

高粱地旁拼刺刀

一刀刺死一个鬼子

1945年3月,年仅16岁的贝辰子参加了八路军。“当时我们家弟兄四个,我排行老大。”贝辰子回忆,在村里共产党员的感召下,他决定离家参加八路军。当时的党家庄处于灵寿、新乐、正定、行唐四县交界,周围几个县很多八路军地方干部都在此落脚。还有伪军、汉奸以老百姓的身份隐藏在村子里。

和贝辰子一同入伍的还有两个同乡。那年离家入伍时,村里敲锣打鼓欢送他们。其实,这也是查出隐藏在群众中的汉奸的好办法。“汉奸知道有人大张旗鼓投奔八路军,就会想办法出去给敌人报信儿。

入伍后,贝辰子加入了位于保定地区敌占区的抗日武装。虽然那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很多地区都解放了,但贝辰子所在的队伍仍不时遭遇日军小股部队。一次执行任务时,贝辰子路过一片高粱地,刚从高粱地里钻出来,突然有两个日本兵挡在他的面前。提起这段往事,贝辰子激动地站起身,颤巍巍地端起手里的拐杖,仿佛手里端着枪,努力为大家还原当时的场景。

老人回忆,当时他要往南走,两个鬼子正往北去,可谓狭路相逢。“这俩鬼子一高一矮,还会说中国话。这俩鬼子说,很久没有拼刺刀了,想和我拼刺刀过过瘾。我可不怕他们!”贝辰子说,当时矮个鬼子站在他的左前方,而高个鬼子位于他的右前方。突然,矮个鬼子用刺刀朝他刺来,贝辰子立刻向后一跳,躲过了这一刀。矮个鬼子不死心,又端着刺刀冲过来狠狠向贝辰子的胸口刺去。贝辰子灵机一动,迅速蹿到鬼子身后,又躲过一刀。同时,他趁鬼子刺出的那一刀尚未收回,立刻向其攻击,一刀扎进矮个鬼子的腹部,那鬼子当场毙命。高个鬼子看到同伴被刺死,端起刺刀准备向贝辰子攻击。正在这时,一旁的高粱地里突然响起脚步声,贝辰子立刻警觉起来。他当时很紧张,如果再来一股日本人就危险了。幸运的是,从高粱地里出来的是一名八路军战士。那名战士手握一把尖刀,看到眼前的情景,立刻向高个鬼子的后背猛刺一刀。“那一刀,直接刺穿了敌人的腹部。”说到这里,老人仍站在原地举着拐杖比划着,他红了眼眶,似乎鬼子就在眼前。

冒死炸碉堡

急中生智捡回一条命

那时,鬼子在敌占区挖了又宽又深的封锁沟,修建了不少碉堡。他们沿沟设岗、昼夜还有巡逻兵,把持着所有交通要道。”贝辰子回忆,敌人的碉堡非常高,有的两层,有的三层。站在顶层,四周旷野里什么都看得到,鬼子就在那里站岗放哨。碉堡四周的墙上设置专门射击的枪眼、炮眼,里面可容纳不少日伪军。日寇企图凭借碉堡和封锁沟隔断当地的联络和物资交流。贝辰子所在的爆破组就负责炸毁这些碉堡。

炸碉堡时,我们扛着五六十斤重的炸药包冲到碉堡旁,把炸药包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引爆。”贝辰子回忆,一次他扛着一个二尺多长的炸药包向碉堡移动时,被鬼子发现了,遭到鬼子的连续射击,但是他没有退却,时而匍匐前进,时而左躲右闪,终于冒死到达碉堡旁拉响了炸药包。看着碉堡被成功炸毁,贝辰子心里别提多痛快了。

那时,贝辰子所在的部队武器非常有限。一次与敌人遭遇后,因为敌众我寡,我军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暂时撤离。贝辰子和几个战友负责掩护大多数战友们撤退。为了抵挡敌人的猛烈进攻,他只顾着开枪阻击敌人,没听到撤退的口令。等敌人攻上来时,他回头一看,其他战友有的牺牲了,有的已经撤离。这时前面不少敌人已经冲了过来,他无处可躲。

束手就擒吗?不!贝辰子急中生智,他躺倒在地后拉起一个鬼子的尸体压在自己身上作掩护。“当时鬼子经过时还踢了我一脚,因为以前听老人们说人死了以后腿都是硬的,所以我就忍着不动,那些鬼子没有看出破绽就离开了。”贝辰子自豪地说,部队领导当时曾表扬他作战勇敢、机智,不作无谓牺牲,还曾给他发过奖章呢。

□文/图 本报记者 石维 苗静 实习记者 杜倩倩 通讯员 禇琪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