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百度讯飞三大脑,人工智能时代已来?
十多年前,一部名为《人工智能》的电影风靡全球。电影描述了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你服务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人类本身,而是一个机器人。园艺、家务、友谊,机器人可以满足你任何需求甚至包括“爱”。
这部电影不仅让“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走进大众心中,随后引发的关于机器智能的思考和展望也一直未停歇:机器是否可以自己学习、思考?机器会代替人类吗?
这些答案也将一一揭晓,机器大脑的“智商”即将迎来一场突飞猛进。
人工智能浪潮来临?
“机器人替代人工”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生产业、建筑业、电子等行业,机器人正在被广泛使用。但是,这些机器人只是加工复制了人类的行为,真正的像人类一样能理解会思考,会学习的机器智能何时出现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显然全球IT巨头都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信心。
10月22日,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扎克伯格在清华的演讲中用流利的中文表示Facebook下一个目标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10月 31日,谷歌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也表示,人工智能的不断被突破,能够为人们带来更舒适、理想的生活。
除了高调的谷歌,Facebook之外,自去年以来,雅虎、英特尔、Dropbox、LinkedIn、Pinterest以及推特等也都斥巨资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根据量化分析公司Quid的数据,自2009年以来,人工智能已经吸引了超过170亿美元的投资。仅去年一年,就有322家拥有类似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获得了超过20亿美元的投资
如今,顶尖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全球IT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国内科技企业也迎头赶上,互联网巨头百度引进前“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任命其为百度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大脑”项目,目标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脑。中国语音产业领导者科大讯飞亦于今年宣布启动“讯飞超脑”计划,目标是“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
在众多已公布的人工智能项目之中,有三个已经初现端倪的“机器大脑”格外引人注目。
超级大脑离我们有多远?
“谷歌大脑”是谷歌X实验室一个主要研究项目。2010年,时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的吴恩达加入X实验室——这个团队已先后为谷歌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和谷歌眼镜两个知名项目。身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吴恩达的使命是“以史无前例的规模,通过谷歌庞大的数据中心来打造人工智能系统。”谷歌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观看一周YouTube视频,自主学会识别哪些是关于猫的内容。这意味着人工智能领域翻开崭新一页。
2014年5月,百度宣布引进前“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任命其为百度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百度大脑”计划。“百度大脑”将融合“深度学习”算法、数据建模、大规模GPU并行化平台等技术。李彦宏对外披露,如果继续发展十年、二十年,这样一个大脑很有可能就会比人脑还要聪明。而将来有一天,也许技术会发展到可以把一个芯片移植到人脑中,“你想知道什么的时候你不需要动作也不需要动手,当你想到的时候它就可以告诉你,展现给你,在你的脑子里就已经呈现了。
在谷歌、百度发力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同时,亚太地区最大的语音上市公司、一向低调的科大讯飞此次亦高调宣布进军人工智能领域。
科大讯飞在8月20日召开的的智能家庭产品发布会上宣布启动“讯飞超脑”计划,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在实现了让机器能听会说之后,科大讯飞的梦想升级成了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讯飞超脑计划”目标就是要实现一个真正的中文的认知智能计算引擎。并且,它的知识不是人类灌输的,而是自己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目前,“讯飞超脑计划”也已经拥有了一支包括加拿大约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专家在内的研发队伍。
就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虽然同为开发人工智能,但“谷歌大脑”、“百度大脑”、“讯飞超脑”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谷歌大脑和百度大脑包括内容较多,成果将重点应用于搜索引擎,提高搜索引擎在智能程度和准确度,比如未来能够用图片搜图片或是用图片搜信息等。“讯飞超脑”则更加聚焦于面向中文的知识处理、信息服务和人机交互,一旦突破,有望能带动信息服务等各个涉及认知智能领域的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飞跃。
不管怎样,一场人工智能领域内的角逐已然拉开序幕,一场影响人类的变革也许已经发生。
未来正在发生
电影《人工智能》中,具备情感的机器小男孩大卫成为了人类家庭中的一员,安抚着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心灵。现在,也许你觉得拥有一个机器保姆、机器管家是天方夜谭,但一切正在发生。
十年前,美国《连线》杂志曾大胆地预测。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MP3播放器将被重新定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或触屏来完成。我们将生活在手机能戴在手腕上的年代,头上戴着信息驱动的眼镜,还有能为我们检测食品安全的小玩意儿。
如今,苹果公司让触屏操控成为现实,谷歌眼镜亦惊喜出炉,各类检测人体数据的穿戴式设备层出不穷,过去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
生活从不缺乏想象力,未来总会给我们更多惊喜。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年、二十年后,人工智能出现突破将不再是猜想,而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