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围着谷子转的人——“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

27.02.2015  01:08

一提起海南三亚,大家会想起海滩、阳光、椰树,可还有这样一个人,他去海南是去种地,繁育杂交谷子,他就是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

见到赵治海时,他的头发有些乱,脸有些黑。

赵治海:我们在海南岛已经习惯了,以前戴草帽,现在连草帽也不戴,这手上好多都是太阳晒的,就这个胳膊这一片,就这个都是老年斑特别多,其实我皮肤很白的。

约赵治海采访非常不容易,几次打电话没有打通,这次能打通是因为到省里来领奖——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正月初五刚刚从海南三亚的基地回来。

赵治海:什么大年初一这些个,我们没有这个概念,不是没这个概念,是因为我们的谷子生长它没这个概念,我们的时间是由谷子的生长来决定的,我们这个时间是要围绕着谷子的生长,围绕着实验去做。

说起谷子,赵治海就有说不完的话,他拿出随身带的谷穗儿,有小孩手腕粗,大人的手一拃半长,金灿灿的。赵治海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为记者讲解。虽然记者一知半解,但是看到他讲得眉飞色舞,也被感染了。

赵治海:因为这个育种的发展,也是自我的一个不断的一个前进吧,今年我们主要是解决这个不孕。我们要选一个新的雄性不育出来,就是选一个新的亲本,选一个新的模板,也就是新的母亲,更好的母亲出来,我们要把这个批准再能够,抗病、抗害,这方面再提高一下。

赵治海说,与谷子结缘其实是有些阴差阳差,本来喜欢工业的他却被河北农大录取,当时研究玉米、小麦是热门,他却被选择研究谷子。

赵治海:我们这个谷子队伍也基本上人也走差不多了,所以最后就剩下我这么一个笨人,脑瓜不灵活的人,不会去选择的人,就剩下我了。

一个笨人、一个脑瓜不灵活的人,其实这就透露出了他对谷子的执着。

赵治海:我知道我笨,知道我怎么去做,知道我应该做什么,知道我拿什么去换什么,实际上现在就是我可能用我的时间、用我的健康,我换来了这个东西。

从海南到张家口,赵治海就这么奔跑着,这一跑就是30多年,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杂交谷子研究结出了一个个硕果。

1990年,赵治海团队发现了第一个光温敏型雄性不育株。

1994年,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选育成功。

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1号”诞生。

张杂谷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诞生之初亩产就突破了600公斤,专家组称之为“谷子杂交利用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810公斤!这是目前张杂谷的高产纪录,也是全世界范围内谷子产量的最高纪录,这是堪与袁隆平超级稻比肩的巨大成就。

随后,赵治海带着他的团队,不断的创新,先后推出新品种、张杂谷3号、5号、6号、8号、10号……赵治海培育的杂交谷子不但产量高,而且抗旱节水,还省劳动力。

赵治海:几乎可以不间苗,我们从播种用机器、除草用除草剂,然后就能够收获,联合收割机收获,这样就可以减去过去那些去提(间)苗去人工除草剂这种困难,所以提高了生产力,关键是如果我们,你过去种谷子种一两亩,现在可以种几百亩、上千亩、上万亩,这样也就提高了收入。

赵治海说,现在他们在海南也有了自己的基地,条件好了,越发觉得时间不够用。

赵治海:还有好多的我想做的研究,我还没有来得及做,我要把它研究透,真正的把这个谷子做得完整。

赵治海其实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旅游,喜欢摄影。

赵治海:这么多年了,我也希望我在退休以后,带着我的老伴儿在三亚的沙滩上真正去享受三亚的阳光、沙滩和椰风,我们也能够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在那好好的享受一番。(河北电台记者霍惠兰、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