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农民谭少成:为护入京清亮水自掏腰包买垃圾

03.08.2014  21:20

此举感动身处下游的北京人

一京商在村里开发高档农家游

7月31日,滦平县两间房乡苇塘村村民高丽连,将满满一袋子的塑料包装袋送到谭少成自费建成的垃圾回收站,换回了一袋洗衣粉。“用塑料垃圾换日用品,既能给村民实惠,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又为村前小河不再被污染上份‘保险’,让身处潮河下游的北京人吃上放心水。”谭少成说。

苇塘村前有一条不知名的小河,蜿蜒流淌10余公里汇入潮河。多年来,河道一直没清污,水已发黑、发绿。百姓日子好了,赶集的多了,塑料纸、包装袋等垃圾把小河祸害得不成样了。沿河而下,好多地方塞满了垃圾,散发的臭气呛人,村民打这儿过,老远就得捂鼻子。

2012年,43岁的谭少成在北京密云水库旁搞工程。闲暇时,他爱坐在水库大坝上和当地工友们聊天。“老谭,你们村那条臭水沟全都流入水库,北京人的‘水池子’别成了你们的‘下水道’。

一句看似玩笑话刺激了谭少成。

别让我们这条小偏岔毁了整条潮河水。”当年,被选为村主任的谭少成想出一个法儿:自费建垃圾回收站。他花了1600多元批发回洗衣粉、洗洁精、香皂、打火机等日用品,用这些换塑料制品废弃物。

2013年8月20日,谭少成把消息广播了出去,可一连三天,楞没人来换。第四天,当55岁的范宗霞把满满一大袋白色塑料袋堆在他眼前时,谭少成按量给换了一袋洗衣粉,又奖了一瓶洗洁精。

消息一下子在村里炸了营。村民大包小包地拎着塑料袋来换日用品。每天,3个编织袋被填得满登登的。家里攒得没了,村民们又自发开始清理河道内的塑料垃圾。一年间,通过河道治理,配合村容村貌整治,苇塘村前的小河不知不觉变了样。

7月19日,今夏承德最热的一天。夕阳西下,范宗霞带着孙子到河边乘凉。“清亮亮的小河哗啦啦地淌,流过咱们的小村庄。春天它唱唱桃花开,秋天它唱唱稻谷香……”看到恢复了昔日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的场景,范宗霞唱起了这首儿歌。围坐在河边聊天的村民们也不住点头夸赞。

渐渐地,谭少成发现,村民换东西的次数少了,从原来的一天改成一周再到个把月;乡里垃圾车三天来一趟,可需要填埋的垃圾拉不走多少。

一条洁净的小河促成了一个重要商机的来临。

2014年7月,谭少成代表苇塘村与北京世纪唐仁旅游开发公司签订一纸协议,北京方承租35户闲置农房,负责设计装修,开发高档休闲农家游。签约前,项目负责人张晓玲与谭少成沿河而行,“河水变干净了,你们为北京保护了水源,我们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谭少成笑了,笑得比喝了这清亮的河水还要甜。(记者李嘉、汪瑞华、陈兵、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