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信:“谢师宴”禁令是不该有的道德干预

10.07.2014  13:31

    全国各地风行多年的“谢师宴”“升学宴”,2014年毕业季在多地面临了“红灯”。安徽铜陵、广东江门、山东滕州等多个省市教育部门和纪检部门发布一纸“禁令”,禁止教师和党员、干部参加或操办“谢师宴”“升学宴”。(新华网 7月9日)

    “谢师宴”“升学宴”风行,甚至滋生“吃喝风”和“红包风”,因此多地发布禁令,是想刹住歪风邪气。可是,一刀切禁止“谢师宴”“升学宴”,又会让“谢师”成为大难题,这是禁令引起争议的原因。

    针对“谢师宴”“升学宴”的禁令未必有用。第一,参与者不大可能向有关部门举报,不参与者未必知道吃喝的名目,发布禁令者也没有足够人力监督。第二,如果将“谢师宴”“升学宴”改个名字,禁令就没有意义了,表面虽严,空子不少,形同虚设。第三,遇到事情就发布禁令,实际监督却放任自流,禁令早已丧失公信力,民众会认为被抓是倒霉。

    简单来说,发布禁令只是为了证明相关部门有所作为,而效果如何则无人关心,这说明社会治理手段的匮乏,有时简单粗暴,有时蠢不可及。不过,我个人更担忧禁令背后隐藏的逻辑,即权力对道德的过分干预,造成的伤害可能比禁令本身更严重。

    责任部门发布禁令,是担心领导干部借机请客送礼或变相收礼,是要打掉商家或部分人敛财的途径,以及避免助长攀比之风异化师生关系。禁令将这些行为定性为歪风邪气,意味着这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可是,领导干部送礼收礼涉及权力监督,商家用“谢师宴”噱头宣传是市场自由,师生关系是否正常与“谢师宴”无关。试图通过禁止歪风邪气提升民众道德,让大家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去除歪风邪气生存的环境,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道德的底线就是法律,“谢师宴”“升学宴”只要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哪怕真的奢侈浪费,也属于个人私域的自由,责任部门不应干预。

    其实,领导干部收礼送礼自有法律监督,师生关系也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商家敛财更得遵循市场规律要求,一旦越界就会自动触发相应的惩罚机制,这些惩罚不一定非得和权力有关,道德、市场、职业各有各的纠错机制。“谢师宴”“升学宴”如果被扭曲,利用禁令无法打通法律、市场、道德,却只会让人们成为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反不如不要禁令,让权力好好歇歇,让法律、道德、市场各司其职,才能让社会生活高于人性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