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

09.10.2015  15:22

邻居眼中“一点儿不起眼”的老太太

据新华社电 10月8日,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在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记者再次见到了85岁高龄的屠呦呦。她的开场白依旧是几个字——“我要说的很短”,一如之前在她家中面对记者的采访。

面对亲朋的祝贺、同仁的称赞、记者的采访,屠呦呦反复念叨着“我自己实在没什么可讲的”,“成绩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获不获奖不重要”。可是,只要一提起“青蒿素”三个字,她的声调就会立刻抬高,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确还原,每一个专业术语都要强调一下。发现记者听不懂、跟不上,她就停下来,掰开揉碎地重新解释一番,急切地想要给记者做一番知识普及。

关于青蒿素的专业内容几乎占据了她与旁人的全部对话,而关于她个人,她推荐记者去查阅一本集成专业领域研究人才的履历式介绍。那平和的神态与专注的眼神,让人感到她已把全部的生命能量都灌注在青蒿素的研究中。正如从20多岁就与她共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所评价的:“她很勤奋、耿直,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上,她能够经历191次的挫折,真正做到了百折不挠,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获得诺奖,确实是实至名归,是迟到了的荣誉。

屠呦呦的人物线条似乎很单一。关于她生活的更多话题只能从她的老伴儿李廷钊那里探得一二。“我们是中学同学,1963年结婚的”,“那时候她身体也坏了,心疼也得支持她啊”,“现在每周有小时工帮忙打扫卫生,我做饭,她洗碗,我是她秘书,”……老先生说得骄傲,边说边看看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述青蒿素的老伴儿,手里熟练地挑拣着可供记者留资料的照片。记者不禁在内心感叹,这样走过的50年,她对青蒿素的执着,在他眼中是怎样一种不可磨灭的光芒!这样的信任与支持,又曾带给困顿和逆境中的她何等的力量!

采访结束,除了简短的感谢,屠呦呦仍叮嘱记者“如有时间读读我推荐的那本书”。那本她主编的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专业书,集成了她全部的研究成果。叮嘱记者时,她的语气很恳切,眼神充满热切的期待。

出门时,碰到小区的保安和保洁员,正在翻看这两天报上关于屠呦呦获奖的报道,虽然报纸上的照片很大很真切,但他们似乎还不能确定这个“常常推着小车和老伴儿一起去买菜”的老太太,就是这个引来无数关注的科学家。

是啊,这个在邻居们眼中“一点儿不起眼”的老太太虽然一辈子都在和复杂的化学成分和提纯工艺打交道,她的生活却只有家和单位这两点一线那么简单。也许孩童般的心无旁骛就是她打开成功之门的唯一钥匙。

屠呦呦的一切,已经浓缩在了青蒿素研究中,其间过程曲折,结果却很通透。面对这样一位一生专注于一件事的老人,你的心会告诉你,她静静守候青蒿素的那种纯粹,不应该被打扰。

■10月8日,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在京举行。座谈会开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左)与屠呦呦交谈。

当日,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在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 新华社发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