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2016年诺贝尔奖系列科普学术报告

22.11.2016  03:34

2016年度诺贝尔奖揭晓后,为了使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并理解世界科技创新前沿的最新知识,大力弘扬科学探索精神,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做好诺贝尔奖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我校先后组织了三场诺贝尔奖系列科普学术报告,相关专业的众多师生聆听了报告。

10月26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徐小冬教授在理科群3号楼A601为师生解读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题为“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徐小冬教授对获奖者大隅良典先生的科研工作简历、细胞生物学领域中细胞自噬现象的发现、大隅良典先生的开创性成果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结合研究进展对细胞自噬机制在细胞的逆境胁迫响应、胚胎发生和细胞分化、炎症反应、神经退行性疾病(亨廷顿病,帕金森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发生中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介绍。最后还和师生分享了大隅良典先生如何选择关键科学问题与实验材料,以及执着的科研情怀。

11月4日下午,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宋俊涛博士在理科群2号楼A302为师生解读了诺贝尔物理奖,题为“拓扑相及拓扑相变”。宋俊涛博士首先对三位获奖者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的学习经历和科研工作做了简要介绍。随后从最基本物理规律出发,结合当时的研究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物质态的相变现象及相变规律,数学中的拓扑,以及三位科学家是如何将拓扑概念引入到物理研究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未来有什么的深远影响。

11月17日下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明星副教授为师生解读了诺贝尔化学奖,题为 “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分子机器”。首先武明星老师通过数据、图表等对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学习经历、科研领域、论文成果做了简要介绍。随后对他们在“分子机器”领域所做的贡献做了详细解读。最后对“分子机器”对新材料开发、新型传感器、分子计算机、分子机器人、生物医学领域、可切换性催化剂、微型火箭、能量储存系统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和重大意义做了系统的讲述,激励大家以诺奖精神为楷模,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努力奋斗。

通过诺贝尔奖系列报告,使广大师生对获奖科学家及其在相关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有了深入的了解,激励了大家广泛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努力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践行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

(供稿:科技处;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