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信:诺奖得主“汲取”孔子智慧可能是个“标题党”

29.09.2014  12:25

    孔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民间国学培训,政府孔子学院,都绕不开他。最近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关于孔子的评论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2014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

    其实,关于这句话的真伪,已经有过多次的争论,但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据悉,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时报》上面,题目为《诺贝尔奖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作者是帕特里克•曼海姆。1988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巴黎召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国际大会,邀请75位诺贝尔奖得主参与,主要讨论的是国际问题,像和平、发展等。

    可是,在搜索背景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处不同的说法。

    第一,国际大会召开的年份混乱,有说1988年的(孔子研究专家骆承烈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也有说1989年的(汤恩佳:《孔学论集》,第82页)。2003年1月17日(第32期3版)的《国际先驱导报》发表胡祖尧《诺贝尔奖得主推崇孔子——悬案十五年终揭晓》一文,文中说,“1988年1月2日,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时报》发表了一篇发自巴黎、题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1月2日,应当是1月22日之误,因为会议为期四天,要是1月2日的话,就成了1987年的事情了。

    第二,距今多少年也有以讹传讹的说法,有的说是2500年(柯远扬:《试论孔子思想与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第263页), 有的说是2000年(孔子研究专家骆承烈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有的说是2545年(汤恩佳:《孔学论集》,第114页)。实际上,新闻报道原文说的是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换算过来应该是2500年以前,是一个概数,像2545这个具体的年份,可能是作者根据写作年份重新计算的。也就是说,专家补充修正了诺奖得主的说法,而2000年之说可能是错误的。

    第三,是个人发言时所说,还是集体宣言,也存疑。《堪培拉时报》原文如下——“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一九七〇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记者认为是阿尔文博士个人的发言,可如今《人民日报》的引用,让人们觉得这是75位与会诺奖得主共同的呼吁,因此采用“宣言”。实际上,宣言是保密的,无人知晓内容。

    《堪培拉时报》报道原文翻译如下——

    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上周(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

    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一九七〇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阿尔文博士一直致力於空间研究,他的工作无意中成为“星战计划”的序曲。他觉得,各国的国防部应当改名为“大批杀伤平民部”。

    ……

    读完新闻原文的译文,事实就逐渐接近本来面目:汲取孔子的智慧,来自阿尔文博士的个人发言,而且由于会议纪要是保密的,人们不大可能去了解这一句话的前因后果。显而易见,这只是博士发言中的一句,被记者提炼成一个标题了,因为这个说法比裁军、医学什么的新颖,更能吸引读者来关注此事。但是,在当时诸多的新闻报道中,只有《堪培拉时报》的记者做了这个新闻点,同时参与报道此次会议的中国记者马为民先生则否认有此说法。

    马先生是读了李慎之先生的《诺贝尔与孔子》一文后表态的,此文刊登在1997年第1期的《读书》上,明确表示“会上根本没有提到孔子”。马为民在当年《读书》第7期发表《我可以作证》说,“这一点,我可以作证。至于说二十世纪的‘诺贝尔们’把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哄抬到人类下个世纪精神导师的地位,那就纯属凭空演义了”。他还在写于2011年的《警戒自欺》一文中说,“作为跟踪报道过那个会议的记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是讹传,随后还就此在《读书》上发了篇短文。实际情况是,‘诺贝尔们’压根儿就没有提过孔子。会议主持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韦塞尔倒是提到了老子”,“啊,要是设想一个有耶利米、毕达哥拉斯、老子和琐罗亚斯德——还不要漏掉释迦牟尼参加的讨论会,该多么有趣”。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记者,马为民先生必然会更加关注会议上提到的中国人,但却是由《堪培拉时报》的记者出口转内销。同一个会议,不同的说法,原因有很多:第一,《堪培拉时报》的记者搞错了老子和孔子以及发言者;第二,《堪培拉时报》记者编了一个假新闻;第三,马为民先生错过了关于孔子的发言。可是,马先生的说法,又得到了更多人的证实,例如,很多国外研究儒学的学者教授,对这个说法却一无所知。我觉得马先生的说法可能更接近真相。

    实际上,要想破解诺奖得主呼吁汲取孔子智慧的谜团并不难。首先可以寻找《堪培拉时报》报道此会议的记者,问问他到底怎么回事就一清二楚了。其次可以寻找与会的诺奖得主,问问他们有没有听说此事,也就能搞明白了。第三,如果真有宣言,在解密之后就能了解真相。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此信以为真的人士,只找到《堪培拉时报》就结束了调查的旅程,很明显缺乏说服力。说起来,即便假设此事为真,那么也是阿尔文博士的一家之言,并且是他在演讲中的一句话而已,单独拎出来,离开了说话的前提和背景,并不能保证此信息一定准确。而《堪培拉时报》将其报道出来,说到底就是起了一个吸引读者的标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题党”。

    有人说了,报纸都证明此事为真,也足以说明孔子的伟大。孔子伟大并不假,但在别人的千言万语中,发现一句夸奖自己的话,就念念叨叨了一辈子,这样的人比祥林嫂还祥林嫂,可以说是愚蠢了。再者说,这个新闻如果最终被证实就是假的,也无损于孔子本人,反而让盲目自信的徒子徒孙红了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