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大街的“3张名片”说起——探究助力创业创新的北京中关村样本

13.10.2015  11:25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陈新洲、李峥巍、阳娜)什么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走在中关村大街上,能够找到最形象的答案。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海淀区的“白颐路”是知名的景观大道,零散的几家科技公司让街区萌发创新之火;90年代,白颐路改名“中关村大街”,但让更多人记住它的是“电子一条街”这张名片;如今,创业创新让这条大街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资源高度聚集的“双创大街”……

一条见证了中关村近30年变迁发展的街道,用“3张历史性的名片”,讲述着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如何顺势而为、引领潮流,助力创业创新的故事。

中关村创业大街”升级版亮相

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是一条贯穿南北,连接科技、教育、文化、商业等多重资源的大街。这儿的居民说,这条大街就是中关村的“窗口”。如今,这个外界认识“中国硅谷”的“窗口”换上了新装。

在11日举行的2015中关村创新创业季开幕式上,北京市海淀区宣布,这条南起白石新桥,向北途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穿过鼎好、海龙等电子卖场区域,直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长达7.2公里的街区,将转型升级成为以服务创业创新为宗旨的新街区。

36座写字楼、17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办公面积将以市场力量为主推动升级,汇聚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服务业态,并在信息产业、大数据、智能硬件领域建设产业集群。

在全国创新创业热潮中,如中关村核心区这样大规模的聚集服务资源,推动城市街区、产业升级,以新模式服务创新创业,这在全国都属于领先探索,意义重大。”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说。

这条街区也被认为是开街仅有一年多却已名声大噪的“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升级版。“在220多米长的创业大街上,已腾挪出的2万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早已驻满孵化器、创业者,大量创新孵化器、服务业排队等候进入。”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阎秀敏说。

新的规划将让‘中关村大街’成为外界认识中关村创业创新成果的新窗口。”北京市海淀区代区长于军说。

一条大街的“3张名片

新的中关村大街亮相,正是中关村历经时代变化、持续探索转型、引领创新的最新成果。

上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陈春先在白颐路附近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此后四通、方正、联想等科技企业陆续汇聚,以电脑技术、销售起家的科技企业自发聚集。

政策引导之下,这里成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科技创新由此萌芽。

到了90年代,这条人们熟悉的“电子一条街”吸引更多商业元素聚集。1999年,海龙电脑城开幕,最高峰时一天接待顾客超5万人次。

也是那年,卖场所在的白颐路改名为“中关村大街”,国务院要求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大街进入“中关村时代”。区域内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企业起步,自主创新的热情被引燃。

2013年冬天,鼎好、海龙、科贸等所在“电子一条街”开始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卖场向西行几百米,车库咖啡、3W咖啡成为新亮点:创业创新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中关村核心区再次提前布局,以市场化手段腾挪空间,构建国内首条高度聚集资源的“创业大街”。在创业大街的带动下,“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正式启动。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形容中关村是“在给全国创业做出表率、示范引领”。

从“电脑组装、销售”时期的白颐路,到创造新浪、搜狐、网易时代的中关村大街,再到创业创新大潮中的全新双创大街,“3张名片”见证了从中国制造、销售到中国创造,再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性转变。这背后,政策的顺势而为与前瞻布局必不可少。

中关村经验:“让市场主体发光

中关村有什么力量能吸引全国的创业者聚集?又何以引领创业创新热潮?中关村经验的关键又是什么?

让市场主体发光,把创新的主动权留给企业,政府最多算是这场戏中的‘剧务’。”阎秀敏说,从“中关村创业大街”,到“科技金融一条街”,再到新的“中关村大街”规划,多元主体的力量格外凸显。

她介绍,例如在新的中关村大街改造上,市场主体的意愿、既有产业禀赋十分关键,政策引导升级则是顺势而为。政府不唱主角,而是关注“软环境”,比如现有支持双创政策如何优化升级,创业成本过快上涨带来哪些影响等。

让市场唱主角也是众筹思维,最大化发挥各个市场主体的资源特长。”阎秀敏说,新的中关村大街上,科贸大厦将转型互联网教育,鼎好卖场专注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海龙将发展智能硬件……资源特长构建出区域的新产业集群。

为进一步支持创业创新,政府的手将更多地出现在鼓励、展示、示范、支撑等环节。首届“中关村创新创业季”伴随着中关村创业大街升级版一道亮相。这是个以服务“创客”为主旨搭建的固定展示平台将长期落地中关村,为创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