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诗人陈超归葬燕赵龙凤陵园 墓碑上雕56只酒杯

27.04.2015  11:58

诗人唐晓渡、西川揭碑。

数百名亲友、师生、各界人士前来送行。

夫人为陈超献花。陈超墓碑上雕有56只酒杯。

现场:独特的葬礼 为诗人送行

4月25日早晨,阳光明媚,燕赵龙凤陵园鲜花盛开,松柏森森,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回环激荡。英智苑山坡上,芳草如织,一袭明黄绒布罩在一通梯形墓碑之上,左侧花盆中一株三角梅开得正旺,紫红色的花朵将天空映衬得“又纯洁又凄凉”。“这盆花是陈超夫人杜栖梧女士放在这儿的,陈超先生生前非常喜欢三角梅。”陵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9时,陈超先生的亲友、河北师大师生、省会各界人士手捧鲜花,陆续到来。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韦锦、蓝蓝、程小蓓、李青松、黄怒波、黄纪云等,著名批评家唐晓渡、徐敬亚、程光炜、耿占春、张清华、李春青、王志耕、张海鸥、赵维江等,从天南海北赶到石家庄为陈超先生送行。

杜栖梧双手捧着装有陈超先生骨灰的蓝花黄底瓷瓶,陈超的几位博士生、硕士生各撑一把黑伞遮挡天光,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手捧铁凝主席敬送的花篮,缓步走进墓园。

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郭宝亮介绍:“去年10月31日,陈超先生不幸去世,走得太突然,没有安葬。夫人杜栖梧把骨灰装在瓷瓶中,想长期放在家中守护。按中国传统风俗,还是入土为安好。经省作协副主席郁葱老师和校方的努力,燕赵龙凤陵园免费为陈超先生提供了这块墓地,并长期维护。

音乐停止,河北师大文学院院长胡景敏致辞:陈超先生自从本科毕业以来,一直在河北师大文学院任教,兢兢业业,桃李成蹊。他参与建构了当代诗歌评论与写作现场,勤奋著述,成就卓然。陈超先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热爱亲人,他给自己的诗集命名为《热爱,是的》,而他,也收获了我们的热爱。陈超先生去世了,但他不会离开我们。他和他的诗永远不会离开我们。陈超先生曾说自己是游荡者,而从此他将长眠于此。让他接受我们的祝福。远游而后安息,他必将快乐。”

圣·桑的《天鹅》音乐响起,西川、唐晓渡为陈超先生墓碑揭碑,明黄绒布缓缓拉起,一通极简风格的梯形墓碑展现在人们面前。据了解,这通墓碑由诗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西川设计,为黑色大理石雕刻,顶部刻有56只半圆形酒杯,代表陈超经历的56年时光,“这些酒杯,下雨时会积存雨水,可以在晚上倒映星空。”墓碑正面是陈超浮雕铜像,由河北师大美术与设计学院黄兴国教授根据诗人蓝蓝为陈超拍摄的肖像照片制作;墓碑左右以及背面,是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于坚、唐晓渡抄录的陈超的诗句。

随后,人们面对陈超先生的骨灰,默哀3分钟,将骨灰安放入墓室。蓝蓝、大解、欧阳江河在墓前朗诵诗文,张海鸥诵读《祭陈超文》:“呜乎哀哉!陈公超然。遽辞人寰。天苍其雨,我泪潸潸。其来也钟灵毓秀,载仁载智,太行山岳许其文章彪炳,燕赵原野嘉其风雅雍容……”音乐声,诵读声,声声入耳,现场送行者无不动容,黯然泣下。

最后,杜栖梧在陈超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伏在墓碑上泪如雨下,低声倾诉。大家依次献花,与陈超先生依依惜别。直到墓前摆满鲜花,成为花园。铁凝敬送的花篮上的飘带特别显眼,上书:“友陈超安息!

评价:陈超打开了诗的漂流瓶

去年陈超去世后,铁凝亲自来河北师大吊唁,称“陈超离去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鲁迅文学奖得主大解称,陈超是中国诗歌界开宗立派的学术领袖,有着“诗和理论的双轮车”。

25日下午,“陈超先生追思研讨会”在河北师大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省作协副主席郁葱说:“陈超去世后,河北省作协的同事们都感到非常震惊,悲切之中,我们尽己所能,为陈超的后事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经党组批准,发起捐款活动,整个过程很动人,一位与文学没有任何关系的朋友李花云首先捐出2万元,铁凝、徐光耀、高洪波、李敬泽、伊蕾等纷纷捐款,各地诗友也以不同方式表达对陈超的哀思。

陈超生前好友唐晓渡也说:“我一直不能接受陈超去世这个事实,今天通过这个下葬仪式,我接受了这个事实。陈超曾说过,‘在烈火和冰莹轮回的生命历程中,深入伟大纯正的时刻,他像一座突兀的桥,伸向天空’。现在陈超也成为这座桥,成为伟大纯正的诗歌的一部分。陈超生前是打开诗歌漂流瓶的人,现在他又是放逐诗歌漂流瓶的人。

西川说,陈超有其作为批评家特别好的素质——他发明了很多概念。一个人之所以发明概念,就是因为他觉得生活中掌握的那些概念不足以表达他的意思。很多说法都是他自己感觉到,自己提出来的。这种发明的能力,就是创造力。“我以有陈超这样的朋友为荣——从灵魂的质量、见识,思想的创造力,到为人醇厚热情,与他交朋友没有压迫感,他是那种即便被人拒绝,也保持尊严的人。

专程从深圳赶来的批评家徐敬亚说:“谁能把特别深奥的诗学理论,用简明的话语说出来,唯有陈超,没有之一。陈超所作的诗歌文本细读,是中国最早的,比北大的要早得多。那年陈超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时,我给他的评语是,陈超是少数几个能直接影响诗人的批评家之一。

追思:继承发扬陈超的诗学精神

老诗人刘小放回忆,陈超大学刚毕业,俩人便成为好友。1985年左右,陈超帮刘小放编《诗神》杂志,里面的先锋诗歌,几乎都是陈超约的稿,包括西川的代表作《在哈尔盖仰望星空》。陈超的先锋编辑思想,使《诗神》发行量飙升了四五万份。“陈超为人热情诚恳幽默,有陈超在,河北诗坛有生气。陈超的诗友遍天下,当年他的家成为各地诗友的驿站,甘肃、四川等地的诗友都专程来访问陈超,住在陈超家,那时也穷,没钱买好酒好菜,二两老白干就能灌醉一个诗人。”刘小放说,“陈超不仅诗歌评论写得好,小说评论写得也很棒。他写的小说评论,受到了铁凝的赞赏。

在追思会上,批评家们介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食指、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派流行,谢冕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发表《崛起的诗群》予以推动,立即引起保守者们的大批判。陈超发表多篇文章,为捍卫朦胧诗的合法性做出很大贡献,同时对包括于坚、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在内的朦胧诗派和新生代上百位诗人的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推进了现当代诗歌经典化的进程,在当代是独一无二的。而如今很多诗人的诗,已经进入课本。

当时,陈超钟情于先锋诗歌研究,在河北师大老师中属于另类,学生们叫好,同事们不认同,但铁凝、刘小放等人都非常欣赏陈超,在《诗神》给陈超发表了大量的诗文,陈超在全国获得了很多奖项,“一下子就翻过身来了”,其《生命诗学》成为河北师大最受欢迎的课程。1992年,刘小放生病,在省人民医院住院,遇到一位小护士,小护士竟然说她热爱陈超的作品,想考陈超老师的研究生。刘小放不相信。没想到小护士经过努力,梦想成真,弃医从文,跟陈超研究现当代文学,毕业后成为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她的名字叫王露霞,当天也参加了追思研讨会,被同学们亲切地叫大师姐。由此可见陈超的影响力。

在追思研讨会上,很多诗友自责,认为自己平时对陈超关怀太少。鲁迅文学奖得主、小说家李浩说,陈超先生平时对大家的关怀无微不至,成为很多人倾诉的对象,大家一直认为他的内心非常强大,不需要人们关怀。谁知道他独自承受了那么多痛苦。

唐晓渡说,陈超长期失眠,患有抑郁症,尤其是脑鸣,令他无比痛苦,就是大脑里总有一种噪音,最初像冰箱的嗡嗡声,后来像马达声。杜栖梧曾经带陈超到医院就诊,可陈超不愿意住院,只开了一些药,刚吃了没几天,就发生了悲剧。

郭宝亮告诉大家,师大师生将深入研究陈超先生的诗歌和诗学,把陈超的学术精神发扬光大。“陈超给自己的诗集命名为《热爱,是的》,他是热爱生活、珍惜友情的人,让我们阅读陈超,理解陈超,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晚7时,“热爱,永远”诗歌朗诵会在河北师大音乐厅举行,唐晓渡、韦锦、欧阳江河、霍俊明、大解、徐敬亚等诗人朗诵了陈超的诗篇,或者是写给陈超的诗篇。朗诵会最后,播放了陈超生前朗诵自己的代表作《风车》的视频,将追思与纪念推向了高潮。

□文/图 本报记者 孟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