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试点城市调查:垃圾分类真的有那么难?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却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今年3月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从鼓励到强制,垃圾分类将迎来怎么的发展挑战?人民网就北京、上海、合肥、福州、海口、成都等试点城市进行了调研。
今年3月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事实上,垃圾分类在不少城市已推行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外,也与后端处理处置设施和技术难以跟上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长期规划存在问题等直接相关。
业内专家认为,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却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等众多环节,任何一环脱节,都可能前功尽弃,应逐步完善技术、政策、社会三大系统建设。
从鼓励到强制,这次各地将如何挑战“分不动”的垃圾分类?近日,人民网记者挑选了北京、上海、合肥、福州、海口、成都等试点城市进行了调研。
各地垃圾分类小区好做法其实不少
北京西城区赵登禹路西侧,大乘巷小区深藏老城之中。在这个不起眼的老旧小区里,430户居民自觉坚持垃圾分类,至今已有20年。
头一次走进小区,几乎每个人都会惊讶于垃圾桶的数量:每隔五六米,就有3个一组的带盖垃圾桶,居民在家中分门别类的垃圾,会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
74岁的崔湘文是这里的老住户。他清楚地记得,1996年12月,家委会门口的小黑板写上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区的垃圾将分类投放。自那时起,大乘巷成了北京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
最初,垃圾分类并不精细,小区买来6个大垃圾桶,贴上不同标签,主要收集报纸、书本、塑料泡沫、碎玻璃和废铜烂铁。“后来,电视上总宣传国外先进的垃圾分类方法。我们就想着,既然外国人能做,那咱也能!”崔湘文回忆,2000年左右,大乘巷的垃圾分类开始“与国际接轨”,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2012年以后,每季度还专门回收一次“利乐包”,这种常见的饮料包装一直是垃圾回收的世界性难题:如果直接焚烧,将产生大量二噁英,如果填埋,分解期又长达100年。
20年间,大乘巷住户更迭,垃圾分类的老规矩却被保留下来。“有的街坊搬了家,新住处不施行垃圾分类,他们还说不适应,像是缺了什么似的”,居民张静媛说。
在上海,60%的生活垃圾都是厨余果皮等湿垃圾。干湿分类,将“厨余果皮”等湿垃圾分拣出来,专门投放,以便资源化利用,减少末端的垃圾处置量,这显得尤为重要。“做起来真不容易。”徐汇区虹梅街道惠工新村小区自管小组组长张月红感叹。
惠工新村小区是自建房小区,无物业管理、无业委会,居民组成了自管小组,184户居民全部签订承诺书,实行垃圾源头分类。
“小区扔的垃圾,不准带塑料袋。家家户户都发了统一的垃圾桶,桶内用垃圾钳一隔,分成两个格子,干湿分开。”张月红现场演示。
垃圾箱房定时开放,早晚两次。一开始,居民很不适应。“只能让志愿者在垃圾箱房边轮流值班,不断指导、劝解。”张月红说,“现在大家就很自觉了。”
在上海,垃圾分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有的组织起志愿者,指导居民垃圾分类;有的补贴保洁员,二次分拣;还有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社会组织做专业推动。
像宝山区,还建立了“黄马甲”专职队伍,对老旧小区垃圾箱房实行环卫专业保洁管理,提高垃圾分类实效。
在上海市中心万航公寓,保洁员老黄说:“原来,每天的垃圾能装5大桶。分类投放后,大部分垃圾被拿去利用了,剩下的垃圾连两桶都不到。”
分类减量后,进入末端填埋、焚烧处置的垃圾有所减少。上海日均末端焚烧、填埋的垃圾总量,从2011年1.8万多吨,减少到了2016年的1.6万多吨,减量2000万吨。
在采访中,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垃圾分类好经验还有不少。在福州,蓝山四季小区引进了厨余垃圾处理机,将住户分类的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合肥,垃圾分类投放数据自动记录,并反映在信息平台上,实现对垃圾箱的远程监控……
问题与瓶颈:居民分好了类,一个垃圾车混装拉走?
然而,让民间环保人士颇为自豪的垃圾分类小区,在各地只是个例。绝大多数地方的垃圾桶里,各种垃圾依然混装,分不清哪些可回收和再利用。
“即使在家把垃圾分好类并放到了指定的垃圾桶里,最终也会被扔在一个垃圾车里拉走。”海口市民史女士的无奈,也是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
为什么居民分好类的垃圾,到了垃圾运送车这里,却又混装在一起了?这其中的原因是,有的居民分类了,有的却没分类,根本达不到分类装车的要求,所以环卫工人只能混装,而垃圾焚烧厂也只能一并处理。从这就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可能全盘皆输。“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均是政府责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此前曾表示。
就拿海口来说,早在2002年底,垃圾分类的方案便已出台,次年开始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当时设置了便于区分的上千个环保型分类垃圾箱,桶上标有明显的分类标志,替代原来的垃圾圆桶。然而,到2010年,街头一黄一绿两个一组的垃圾分类箱仿佛是摆设:不仅市民意识行动没跟上来,连相关的垃圾后续处理设施也未跟上。
2010年8月,海口再次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确定部分党政机关、学校、大型企业、酒店、景区、港口、车站、码头、农贸市场、商场等具有代表性的50个单位、35条道路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废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类。但这些新式环保垃圾箱“上岗”几年,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意识仍较薄弱,多数垃圾箱常“吃错东西”。
最终,海口市虽然历次推行或试点垃圾分类均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以在全市推行推广。
有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各地垃圾分类并非没有进展,投放、收集、运输、处理4个环节都有做得好的试点社区,但缺少一条完整的示范线。比如,有的小区垃圾分类做得好,有的收运及时到位,还有的小区能高效就地处理垃圾、使其资源化利用,一些试点小区还用上了“互联网+”、“扫码兑换”等创新形式吸引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衔接配合,很难有大的成效。
对策与展望:各地将动真格,资源利用的春天到来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北京等46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在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
垃圾分类,国家层面已给各试点城市下达强攻令,各地又将如何突围?
从今年开始,北京每个区至少有1个街道,其他街道至少有1个社区,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通过示范片区,不断扩大垃圾分类的覆盖范围,城市核心区2020年将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上海将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单位强制分类覆盖。届时,上海市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将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还将进一步强化市民参与机制。
合肥于2016年3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通过对合肥垃圾成分、垃圾量及居民投递习惯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针对本市现状,引入省内外两家专业化服务公司,承担小区及学校智慧垃圾分类收集、再生资源运输和再生资源处理服务。目前,瑶海、庐阳、包河、经开区4个区已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福州本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将分两个阶段进行推进:第一阶段预计列入试点的小区每日将产生厨余垃圾约12吨,全部运往市郊的红庙岭,卸到那里的2座阳光垃圾堆肥房进行堆肥处理;2018年6月,红庙岭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将建成投用,餐厨垃圾后端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开始进行第二阶段较大规模的分类试点工作。
2017年,海口市每个区各选30个单位(含公共机构、相关企业和住宅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垃圾分类知晓率在试点单位人群中达到100%、分类参与率达到80%以上;建立健全相应的标准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2018年,海口市垃圾分类覆盖率将达到100%。
今年成都将进一步加快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进程,开展垃圾强制分类试点,明确市级各相关部门职责及工作任务,加快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建立健全对街道、物业公司及专业服务企业的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定期考评通报制度和第三方测评制度,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让垃圾分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质复杂。”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表示,垃圾分类实质上是一场革命,目标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路径是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措施是三个系统的建设,“三个系统”分别是技术系统、政策系统、社会系统。
“末端决定前端,习惯决定效果”,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固废处冯向鹏解释说,这是居民垃圾分类处理的两个原则。末端决定前端,指的是目前的处理水平倒推至前端进行垃圾分类,而如果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就会减少二次机械分拣的工作量,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垃圾分类后再回收,效益就高了!”长期进行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科研活动的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庆华说,将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说明政府的管理思路转移了,一头抓分类回收,一头抓生态环保,“资源利用的春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