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重奖状元背后的势利与谬赏

06.08.2014  11:46

  眼下,一些高考状元成了“暴发户”。高考结束后,高考状元成了企业、政府、学校等各方追逐的对象,重奖事例屡见不鲜。近日,一项调查显示,68.3%的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8月5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作为一个没有硝烟的竞赛场,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状元作为金字塔塔尖,不仅收获了状元的头衔和标签,还收获了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种各样的肯定和激励,真可谓名利双收。高考状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除了公众对优秀学子的朴素感情,还裹挟了太多的功利和算计的因素。

  重奖高考状元通常都打着奖掖先进、资助寒门学子的旗号,从表面上看颇具说服力。然而,状元们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既得到了对自身学习能力和艰辛付出的肯定,也得到入读名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激励?更何况,在高考状元所就读的名校里,几乎都建立有奖助贷勤补等完备的学生奖励与资助体系,哪怕高考状元家境再贫寒,依然可以顺利入学。

  那些投放在高考状元身上的资源,原本可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现实情况却为何相反呢?重奖高考状元的背后,是一种势利的教育观。势利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其作为一个行为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导致资源集中在那些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手中,而对一般民众以及弱势者冷漠甚至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