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折子戏专场亮相石家庄

10.01.2018  22:02

提起评剧,也许你会比较陌生,评剧和我国其他剧种一样,不仅看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下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那么,今天我们有幸走进评剧表演的台前幕后,看看现实中的评剧舞台、后台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看完这些照片,也许会让你对评剧和评剧演员有不一样的认识。

1月9日, 石家庄丝弦剧院座无虚席,石家庄评剧院一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传承基地为市民带来了评剧折子戏专场演出。

近2个小时内,50余名14至20岁的评剧演员,为戏迷演出了包括《花为媒》《卖弓记》《秦香莲》等六出经典折子戏,展示了评剧青年人才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充满活力的艺术表演。

当日下午四点,我们来到了石家庄丝弦剧院评剧折子戏演员演出的后台,对于晚上七点半的演出,她们早已开始准备。

由于化妆间较小,每个人平均用时半小时,50多名小演员只能分组分批依次化妆,年龄较小的,还需老师帮忙化妆。

基本的打底色、扑底红之后,演员们迅速吃晚饭,以免耽误后续的化妆和表演。在零下一两度的室外,小演员们聚成一团取暖吃饭。

接下来,扫桃红粉、化眉、化眼妆口红、打片子、贴片子、包头(软头面)、戴硬头面依次进行,提前穿好戏服的演员也会忙着自拍合影留念,让我们才意识到她们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至此,后台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毕,演员们也开始压腿活动准备上场表演。这既是一次普通的演出,又是一次非遗的传承。

成立于1947年的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2011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有文艺院团,肩负起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任。2012年,创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传承基地”,充分发挥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淑梅及王瑞楼、孟繁英、侯文恕、梅清良、剧俊菊、唐小秀、刘造章等老艺术家“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口传心授使得评剧艺术得到保护和传承。

此次演出是公益性演出,让非遗回归生活,服务群众,培育观众,文化惠民。(记者 刘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