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海的点睛之笔

25.08.2014  11:54

    “总设计师”在上海的点睛之笔

    1920年邓小平第一次来沪,从此他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总设计师”在上海的点睛之笔

    1920年9月6日,年仅16岁的邓希贤(即邓小平)和82名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川东子弟,沿着出川的水道乘船第一次来到上海。走出“壶中天地”,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十里洋场。虽然那一次仅是短暂停留,他对这座城市命运的关注却从此开始。

    从黄浦江畔登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到率军南下将胜利的旗帜插遍浦江两岸;从新中国的早期建设到金山、宝钢的崛起;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再到浦东开发建设。邓小平与这座城市联系在了一起。

    迎战信息时代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中福会少年宫13楼的走廊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张1984年的彩色照片--身着红格子棉袄的女孩丛霖和蓝色运动上衣的男孩李劲端坐在两台电脑前,邓小平爷爷站在李劲身后,双手后背,身体微倾,目光中饱含欣慰和慈祥。而在画面最右,一位老师正躬身探头关注着两个孩子。他叫王颂赞,中福会少年宫的特级教师,也是这场表演秀的设计者。

    “很多媒体报道都写'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是误读!”见到本报记者,今年63岁的王颂赞快人快语、开门见山,他从手边拿起一张白纸,一笔一划地写下“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几个正楷字。小平同志当年的教诲,他没齿难忘。

    那是1984年2月16日,正值元宵佳节,33岁的王颂赞一早就带着两个在首届少年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当时接到的命令就是去做个表演,说有一位首长要来,但是究竟是谁,什么时候来,我们都不知道。

    上午10时刚过,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的展厅大门传来了沸腾的人声,有人在喊“邓小平来了,邓小平来了”。由于展台位于展厅回旋走廊的尾端,也就是入口隔壁,王颂赞几乎是最早得到消息的人。激动之余,他不忘和孩子们商量着要如何向邓爷爷问好。“今天是元宵节,你们就说'给爷爷拜个晚年,祝爷爷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