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记者走基层:照亮回家路的那一盏“灯”

04.12.2015  21:09

继续今天的民生记者走基层。不知道您在下班路上有没有留意过这样一群人,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马路上、路灯旁,也许您下班的途中,正是他们一天工作的开始,熟悉他们的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光明使者”。

他,叫左建伟,是石家庄市城市照明管理处桥西维护所运行队的一名抢修人员,在旁边的是他的老搭档王会杰。

左师傅说从单位出来后的必经之路就是槐安路,如果赶上下班高峰期,堵车的情况就会更严重。但是不管路况怎么样,只要到了亮灯时间,他们就得上路巡查。

为了尽可能巡查到每条街道的路灯,左师傅他们在巡查路线上也下足了功夫。(从槐安路的西基地出发,途径槐安路、中山路、维明大街、中华大街等,路线共囊括了八条城市主干道,和众多的小街道。有的街道虽然没有在巡查路线里,但是他们开车到路口时,都会放慢车速观察一会儿。)虽然在全市的六个维护所里,他们负责的面积虽然不是最大的,但要按着线路转一圈下来,即便路灯一切正常也得花费三四个小时。

初步检查后左师傅第一时间呼叫了指挥中心,请求高空作业车的支援。

左师傅说,虽然晚上他们跟驾驶高空作业车的抢修人员一同出发,但是走的线路并不一样,通常情况下高空作业会有专人来完成。

袁师傅说他并不是一个恐高的人,第一次高空作业时他非但不害怕还有些兴奋。但是工作的时间越久,他就越能够意识到其中的危险性,因此每次高空作业时,他和同事几乎都不会聊天。

王师傅说一个箱变有八条线路,这八条线路供电半径达五百米,抢修人员想要快速检修,就得熟悉每条线路所控制的路灯区域。还得熟知气候环境对箱变线路的影响,时间长了哪条线路容易发生什么问题,他们也就了如指掌了。

修理好路灯,王师傅和左师傅又重新开车上路了。车上俩人很少唠家常,聊得最多的就是故障修理的问题。别看他们都是五大三粗的男人,但是工作的时候也有着姑娘般的细心。

虽说路灯巡查虽然在车上,但是遇到故障时,无论什么样的天气怎样都得下车维修。记者在左师傅的宿舍门前看到这样一双鞋,虽然鞋子半干,但是还能看到雨雪留下的痕迹。左师傅说这是前两天下雪维修故障的时候打湿的,因为要长期跟电打交道,为了大伙儿的安全,单位给配发了这种绝缘鞋。虽然有冬夏两款,但是也不抵厚棉鞋暖和。左师傅所在的桥西维护所有14个弟兄,他们平均年龄在36岁,由于没有节假日再加上长期夜班,工作给他们身体和生活都带来不小的影响。

(据统计,桥西维护所每月解决大小灭灯故障近90起,维修单灯故障约500起。仅一辆巡查车,一天一晚就要巡视100多公里,一个月近三千公里;如果按照这个数字计算,那么一年下来,一辆车所走的路程就相当于绕着地球转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