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以公带私,新能源汽车推广能否破冰

06.11.2014  12:54

    近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方案》,提出2014年至2015年,在京津冀地区公共交通服务领域推广20222辆新能源汽车,其中河北5715辆。到2015年底,京津冀地区新能源公交汽车比例不低于16%。

    这意味着,京津冀三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将从“自由发挥”,进入相对具有强制性任务完成阶段。新能源汽车,能否靠“以公带私”破解当前在河北的推广困局呢?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刘清波

     政策热、市场冷,私人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难

    “听说在省会新能源汽车卖得不好,我们根本就没有进货。”省会北二环附近一家江淮汽车4S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的新能源汽车iEV4在全国销售位列前三,但是在该店并没有销售。

    这是我省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的一个缩影。虽然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升温,前9个月累计销售3.81万辆,同比暴增2.8倍,但相对于中国现在每年约2000万辆的汽车销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还很小。

    特别是对于私人购买来说,还没有变成必选项。

    我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河北省构建了中央、省级、市级三级财政补贴政策;建立了购车、用车、能源补给多层次的补贴体系;各示范推广城市政府部门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新增或更新的公务、物流、环卫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并按照一定比例逐年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占有量,推行新能源汽车免征车牌费、省内高速费、停车费减免等税费优惠政策。

    但是,我省的实际推广情况通过唐山就可“管中窥豹”。唐山是我省唯一一个国家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城市。2012年是国家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工程的收官之年,截至当年7月,唐山市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为17辆,完成率不到2%,在25座示范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相比深圳、上海等地,河北省并没有巨额补贴、直接上牌照等优惠政策。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河北遇到的瓶颈不仅仅是优惠政策,还包括续航里程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多方面问题,这令有心尝试新能源汽车的人们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