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凯歌:“记者卧底”不是确保高考公平的首要选项

10.06.2015  01:11

    近日,一则《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的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各方关注。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一个高考替考组织后发现,湖北个别高校多名大学生加入,试图通过充当“枪手”牟利。7日上午,包括南都记者在内的多名“枪手”在江西南昌一些高考点参加考试。随后,南都记者向当地警方报案。7日中午,江西省 教育 厅回应称,接到有人组织替考的举报后,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立即部署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南昌市警方开展调查核实,有关考生已被警方控制。

    这听上去像一部谍战剧一样刺激:记者长时间潜伏在跨省替考组织内部,以“卧底枪手”的身份参加高考,最后时刻记者所在的媒体通过微信公共号“现场直播”,将此事曝光。一出记者主演的“无间道”,在吸引了公众眼球的同时,也引来了诸多争议:“卧底替考”行为是非违法,是否符合新闻伦理,“现场直播”的新闻操作方式是否恰当……在笔者看来,经过种种争议之后能不能达成一种共识,可以暂时先“按下不表”,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其实是一个并不轻松的假设——假如没有记者的卧底,诸多“枪手”是否就会轻易蒙混过关,一个跨省替考集团是否能被揭发得如此彻底?

    没错,记者卧底确实有“越俎代庖”的嫌疑。但问题是,我们不缺法律法规,也不缺相关监管部门。一个考生从报名到资格审核,从采集照片信息到建立电子档案,从制作出准考证到考场查验准考证,有诸多环节需要通过,有诸多部门对应监管,为什么就守不住一道闸门?为什么是记者首先发现有“枪手”替考的问题?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程序非常严格的体系里,如果仍然有人能找空当、钻漏洞,那么往往是程序的执行和执行者出了问题,而不是程序和体系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在此次记者“卧底替考”事件中,“枪手”们均持有由“上线”提供的具有本人照片的“身份证”、“准考证”,而且这些证件信息已存于江西教育考试院系统。但有 “枪手”从今年四月起就没有去过南昌,根本不可能参加考前体检。如此明显的破绽,已经不是“疏忽”、“纰漏”之类的说法能够解释通的,很可能有监管部门的“内鬼”监守自盗。人们有理由怀疑,从替考者到考生和家长,从招考者到监考者,甚至当地教育部门的一些管理者,都参与其中,都被捆绑到了同一个利益链条上。如此严密的组织,如此“默契”的配合,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突然介入,把戏恐怕很难被识破。

    舞弊是对高考公平最大的戕害。记者通过卧底暗访抑恶扬善,当然是快慰人心。但正像一位 时评 人所说的,记者们每次都能够卧底成功并实现剧情反转吗?卧底记者们每次都能够拿捏住底线在哪里吗?如何保护卧底记者?“实际上,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卧底记者无异于在天险处走钢丝,他们值得钦佩,却随时可能粉身碎骨。”确保高考公平,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本职工作。希望相关职能部门都能尽职尽责、主动出击,别总让记者冲锋在前,别让曝光总在记者卧底后。(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