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年用影像记录百位红军老战士:追寻信仰之光

02.08.2014  09:25

    张玉梅,1919年出生,1937年入伍,延安保育院保育员。离休时任江西省军区后勤部管理员。

    “坚定理想信念,应该从我们走过的道路上去体会它、认识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的。

    回望我党、我军的历史轨迹,牺牲、奉献、追求、坚守,无不诠释着理想的光芒与信仰的力量。瞩目苦难与辉煌,伟大历史中翻腾着一面壮丽的旗帜,叫做红军,这面旗帜上,闪耀着信仰之光。

    “八一”建军节到来,我们特别刊发一组军旅摄影师拍摄的红军老战士作品。这些照片是从上百人的肖像中选出来的,弥足珍贵。我们礼赞老红军,自当勇担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无愧先辈的新业绩。

    从2012年初到今年夏天,我们辗转北京、辽宁、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陕西等地,追随107位老红军的足迹,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位老人,每一个镜头,每一段故事,都见证着枪林弹雨的严酷考验,又展示着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为什么要参加红军?这是每次采访中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得到最多的回答是:穷!旧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世所罕见,劳苦大众生不如死,而参加红军虽九死一生,但冲出一条血路,就可以死里求生。

    92岁的老红军丁强生于陕北吴堡县刘家里村一个雇农家庭,他哽咽着说:“当时家里一贫如洗,我8岁开始给地主挑水,11岁给地主放羊,没有工钱,只图混口饭吃。父母实在无力养活一家7口人,只好把两岁的弟弟送人,仅换了8个馒头!

    长征时期,条件极其艰苦,他们为什么还会勇往直前?

    96岁的老红军李光夫说:“长征的确太苦了,死的人比打仗牺牲的还多。嚼草根,吃牦牛粪,战友们走着走着就饿得倒下了。夜晚,背靠背坐在草地上宿营,清晨醒来,有的战友已经雕塑般凝固在草地上。就是因为有盼头,没有人退缩一步!

    了解到几位在乡红军失散人员的经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复杂和艰难。

    3月16日上午,在江西兴国县长岗乡塘石村,女红军黄玉荣告诉我们,她3岁当童养媳,13岁便毅然参加了红军,不幸在长征途中与部队失散。不管遇到何种不公待遇,她都没有抱怨过,动摇过。1984年她被确认为在乡红军失散人员,开始领取每季度8元的生活补助费,2011年涨到每月805元。“我坚信革命胜利,我在享共产党的福啊……”她说。

    我们采访的107位老红军中,年龄最大的106岁,最小的也有88岁。尽管这些老人中有的已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但是谈起二万五千里征程中的酸甜苦辣,他们仍然难掩内心澎湃的激情,举手投足间清晰可见当年的英勇无畏;而当同我们聊起幸福的晚年生活,他们又那么恬淡自如,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在采访他们的三年中,又有老人去世,因而和他们每一次的心灵对话,都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的和平岁月,在艰苦奋斗精神更显珍贵的时代,用镜头定格这些英雄们的形象,用文字凝铸这些前辈们的经历,更是意味深长。

    凝望这些珍贵的照片,我们和英雄们一起穿越时空,去追寻那须臾不可或缺的信仰之光!

    乔天富 张军荣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