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陪读”抹杀了孩子阳光般的笑容【长城时评】

18.03.2016  10:12

  “昔孟母,择邻处”。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可谓用心良苦。到如今,也是一样。小学陪、中学陪、高中陪……家长舍业陪读,为了让孩子在生活上得到更全面的照顾,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家长们不惜花重金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吃、陪睡、陪读,甚至辞掉工作做起全职陪读。每一个陪读家庭的背后是各色的辛酸和无奈。

  近日,一条“武汉某高中让爸妈进课堂陪读”的消息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在西安,也有这样一群家长,他们同样认为陪读很重要,能更好地监督孩子学习。连日来,记者走访西安各大名校附近的小区,铁路小区、乐居场小区,还有大学城附近的几个村子,几乎一大半都被陪读的家长占据,不少居民都开玩笑地把小区叫做“陪读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心愿。在现实生活中,“陪读”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种趋势。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在就业市场上,唯学历论、唯名校论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在高考竞争中,“以分为王”的现实仍然存在。受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选择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孩子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爸妈变得比我还紧张,让人压力更大了。”“家长陪读过程中免不了唠叨,还会干预我的私生活。”当记者问孩子们对父母长时间陪学的感受时,多数孩子并不“领情”,表现出排斥的态度。但是为了提高成绩,让家长和老师满意,大多数孩子只能服从和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

  陪读与学习成绩提高,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如果家长只是望子成龙心切,而不注意方法,或者一味地从众,未必会得到预期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父母不惜下“血本”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在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压力,甚至造成考试时“发挥失常”的苦果。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基础知识不牢之外,他们身上承载着太多功利化包袱和奢望,长时间的紧张作息,让孩子“压力山大”,过度的“监督”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从困难和问题出发,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对如何做一名好家长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孩子的成长规律。

  以亲情教育来看,家长陪读可以有,这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监督。正确的陪读方式也有利于让孩子学习更加专心,不用为起居生活考虑。其实,父母除了注重孩子的成绩及综合素质发展,更应该做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理个性发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摁牛头吃水”。和老师配合教会孩子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可以慢慢摆脱家长这根“拐杖”,早日达到独立学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