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能上能下”激发更多活力

21.09.2015  18:57

  前不久,跟朋友聊天,谈及当前少数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政态度时,朋友笑着说,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好日子到头了。过去,一旦“上去”,就算是坐稳了“铁交椅”,现在可不一样了,这“交椅”可不再那么稳当了。

  原来,前段时间中央颁布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剑锋直指那些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不良风气和问题。这就好比一记重拳,敲响了从严治吏的警钟,标志着过去那种只要上去就能“高枕无忧”的“铁交椅”不复存在,彰显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能上不能下”,是长期困扰干部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也是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的问题。那么,这种“毛病”是怎么形成的呢?笔者认为,首先与人们的心理有关。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诸如“加官进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一向被认为是光宗耀祖之事,由是言之,一些人即便“削尖了脑袋”,也要向上爬。倘若他们一旦因为各种事情被“降级”,必然会让其脸面上“挂不住”,觉得丢人了,可能是被人“”了,甚至会引起内心的不满,出现消极怠工等行为。

  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岗位的考核,很难找到一个严谨统一的标准,总体上能上能下尚未常态化、机制化,假如领导干部没有违法违纪,很多时候在官职升降上,就尽量会“奖功不罚过”。这就致使少数领导干部,身居领导岗位,却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缺乏担当意识,推诿扯皮,得过且过,能敷衍就敷衍,能糊弄就糊弄。因为这些人知道,自己虽然“无功”,但也“无过”,没有什么“硬伤”,别人拿自己没办法,也说不出什么。特别是有一些人,在当前严惩“四风”的形势下,大呼“为官不易”,抱着“不干事就不会出事”的错误心态,拿着“俸禄”混日子。应该说,这种不犯大错不换位的“能上不能下”现象,往轻了说,会影响干部作风,损害党的形象,贻误一方事业发展,往重了看,甚至会严重阻碍改革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干部能上能下,才能让无为者退其位,让有为者有其位。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党和人民把职位交付与你,目的为何?就是希望你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兢兢业业,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假如心里不琢磨事,双手不干事,肩上不挑事,遇到什么都是“老好人主义”,不愿“得罪人”,那么这样的干部跟“泥菩萨”、“木偶人”有何区别,要之有何价值?能上能下,就要坚决贯彻《规定》要求,让无为者、乱为者能够让出其位。同时,为政之道,重在用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才能让能者居之,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实事的人才,提供畅通的上升渠道和空间,并能激励他们更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如此,才能让干部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做到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当然,话说回来,对那些“”的干部,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而是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分析其为什么会“”?找出原因,指出错误,做到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引导他们自我鞭策、改正错误、迎头赶上。二是要对其工作和生活给予足够的关心,多沟通多谈心,看看其有无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足够的帮助,让他们感到组织上的温暖。三是能上就能下,同时也要做到能下也能上。对那些改过自新,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的,也要适时使用。如此,才能在优胜劣汰中实现干部队伍的优化配置,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从政环境,始终保持干部队伍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