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着力营造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大气候

08.08.2014  13:21


循着群众的呼声立行立改

——我省着力营造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大气候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老百姓家门口开展,与群众关系更直接、联系更紧密,群众期望更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必须通过纠正“四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我省各地各单位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循着群众呼声,顺着群众期盼,以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为目标,以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群众最盼望的事能够及时办好、群众最不满意的事能够得到纠正为标准,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初步取得了群众满意的成效。

      广泛倾听群众声音,找准找实突出问题

      今年3月,全省14.4万名机关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来到全省6万多个基层联系点开展蹲点服务。5个多月来,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各级蹲点干部走访基层群众700.8万人次,梳理汇总出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难题106.8万余个。

      解决突出问题,前提是找准找实问题。省委认识到,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坚持开门搞活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体察民情,让群众为活动把脉。为最大限度地征求到真意见、找到真问题,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提前谋划。早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收尾阶段,省委就派出6个专题调研组分赴市县和基层单位调研,听取意见建议;省委还要求,驻村工作组干部在所在村一户不落地走访,广泛征集群众对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领导带头。按照统一安排,省委常委分别联系一个市或省直管县(市),指导一个县;其他省级党员领导干部也按照要求,选择一个县建立联系点。省委书记周本顺多次深入到联系点保定市、指导点阜平县,走访农户、服务窗口、企业社区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其他省领导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次深入基层走访,广泛接触党员群众,梳理基层存在的问题。

      ——多措并举。活动伊始,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发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向监管对象、服务对象、群众代表等广泛征求意见。各督导组充分发挥作用,向社会公布办公地址和联络方式,开门纳言,并对所督导单位和单位一把手听取意见情况,逐一把脉问诊,对听取意见不充分、不聚焦的,开展第二轮、第三轮征集。

      在省委的强力推动下,第二批活动单位纷纷创新举措,确保征求意见广泛深入。廊坊市9200余名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访群众,收集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4455条,收集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3533条;定州市为征求意见工作“立规矩”,要求党员干部群众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出意见的内容类型和具体数量,不能交空白票,不能提空洞无物、不痛不痒的意见……

      有力的举措让群众看到了省委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他们纷纷打开心扉,反映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在我省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省委根据征求意见的情况,归纳了基层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进行对照检查。保定市各级干部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排查出了5大类1.2万名“最需要帮助的人”、8类1.6万余件“群众最盼望的事”和两个方面7000余条“群众最不满意的事”,并建立了台账,制定了解决方案……

      突出“服务”主题,创新完善服务平台

      “材料准备好后交给我,剩下的我替你办。”近日,在南和县郝桥镇大林村便民服务站,值班村干部薛立静一边向村民孙继红交代流动人口证的办理流程,一边写着所需材料清单。

      听到这样的回答,孙继红感到满意。她说:“以前这样的事都要去镇里,在镇政府的大院里跑完这个屋,跑那个屋,到处找人,往往一趟办不了,要跑好几趟,大家意见很大。现在可好了,把材料交到服务站,很多事干部就给代办了。

      突出“服务”主题,我省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平台,在全省大力建设市、县、乡“三级平台”,推行为民服务、重点项目“两个代办”制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级平台、两个代办”,如何避免成为“花架子”?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要真正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三级平台、两个代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群众反映:基层缺乏服务场所,办事经常摸不准门、找不到人。怎么办?我省从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入手,在全省大力推进市政务服务中心—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三级平台”建设,并在乡、村两级实行为民服务代办制度,把服务场所搬到群众家门口。坚持能进全进原则,推进机关审批处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提高审批服务事项现场办结率和厅内办结率。

      群众反映:基层没有服务职能,很难办成事。怎么办?我省从把资源向基层集中做起,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把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企业的经济社会审批服务事项,更多下放到各级服务中心。坚持“权责对等、费随事转”,凡是下放的审批服务事项,同时下放相应职权,提供相应的政策、经费、设施、技术和人员等支持保障。

      群众反映:基层服务态度差、水平低,有时办事磨破嘴、受尽窝囊气。怎么办?我省大力推进硬件项目、进驻事项、审批流程、网上服务、内部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三级平台”服务功能,健全代办服务操作规程,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同时,全面落实为民服务全程代办、重点项目全程代办“两个代办”制度,让“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为现实。

      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创新服务群众举措,我省各地各部门进行了广泛探索。针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邢台在全市开展了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公开承诺、全面践诺的服务群众“双提双诺”活动,52个市直单位先后在邢台日报公开承诺事项1035项;定州市推行“一章制”审批、“一费制”收费、“一站式”办理,对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集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由372项减至70项……

      向问题叫板,赢得了群众叫好。在采访中,不少群众说,“三级平台、两个代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现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办起事来方便多了。

      扎实推进惠民实事,切实为群众办好事

      古朴的牌楼熠熠生辉,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绿树鲜花遍布街道两侧,秧歌队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经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后,固安县屈家营村处处展示着新农村的新气象。

      和屈家营村一样,我省今年3000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的村容村貌正在发生变化,人居环境正在得到改善。

      善政之要,惟在养民。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我省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扎实办好惠民实事。

      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全省开展还利于民专项行动,全面清查面向基层的惠民政策是否落实,切实解决侵犯群众利益问题。截至6月底,全省共归还群众欠款64549.8万元,查处“三乱”问题186件。衡水市清查2011年以来拖欠土地补偿费用4000余万元,涉及用地项目344个。南和县开展“清单消条”行动,审计核实钱款3147.5万元,要求欠款部门必须两年内全部还清。

      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开展了扶贫帮困“春雨工程”,为最困难、最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建档立卡,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扶贫措施,让扶贫帮困覆盖到城乡每个困难家庭。石家庄市专项安排1255万元用于142个革命老区重点村建设,唐山市倒排100个经济发展落后村进行对口扶贫。

      为改善人居环境——在全省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选择3000多个重点村进行全面改造,为全省做示范。省级整合19个部门的27类资金,目前已统筹的省以上资金达60亿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7.5亿元,同时各市县已拿出70亿元配套资金。

      为促进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放宽创业准入门槛,加强创业的政策保障,搭建支持创业的平台, 全省新增市场主体大量涌现。自3月1日《关于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到6月20日,全省新核准市场主体名称22.97万个,同比增长38.31%, 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9.02万户, 注册资本(金)2840.5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4.05%、114%。

      此外,我省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在办事公开、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开展了专项行动。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以“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处理”的实际行动,营造出了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的大气候,让群众感到了积极变化,得到了更多实惠。 记者 别志雷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