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积极财政政策更有效

10.03.2017  14:36

  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强调是  “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年财政工作的要求。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研究员何代欣表示,强调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就是强调减税降费、公共投资、托底民生等财政政策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财政资金是否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财政是否通过精耕细作触及到市场所不能及的地方。

  政策层层递进

  此轮积极财政政策始于2008年。在此之前,我国财政政策定位稳健的总基调持续了一段时间。但积极财政政策诉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2012年可以说是这一政策的一个分水岭。

  2008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财政政策逐渐从稳健转为积极,但当时主要的做法集中于扩大出口与扩大内需,最终诉求在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2009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2008年10月后进一步明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免税费,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和重点支出……”直到2011年,当年的财政预算报告对积极财政政策的诉求仍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到了201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有了更大的扩展。2012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对积极财政政策明确提出了结构性减税、加大民生投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施政方向。

  2013年,这一转变更加明显,在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部分,首次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作了相对系统的梳理,也是篇幅最大的一次说明,主要提出了四项措施,包括: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何代欣表示,2012年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之所以与2008年那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有所不同,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有一定的财政实力作为支撑。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09.75亿元,较2010年83080.32亿元财政收入增长了41%,比2008年61316.9亿元的财政收入增长了91%,可以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保障。二是2010年起已经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经济发展有更高的诉求。因此,2012年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多是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大幅度的结构性减税降费与加大民生支出。

  减税增支并重

  在一揽子积极财政政策中,力度最大的就是减税降费。

  从减税方面来看,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新纳入试点范围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5—12月减税1747亿元;全年降低企业税负5736亿元。

  从降费方面来看,2016年,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收费基金清理和改革力度,进一步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出台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递延纳税政策,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推动地方取消、停征、免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90项,降低收费标准82项;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60多亿元。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工表示,我国减税降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刺激内需的效果逐渐显现,投资和消费需求都有明显提高,确保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但与此同时,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朱为群提出,减税降费要有合理性,不能简单思考,认为只要减免就是正确的。要区别对待,不为了减税降费而减税降费,而是该保留的要保留,该降的要降,该免去的要免去。

  财政部门一方面持续加大减税降费的规模;另一方面,为了稳经济、促增长、保民生,也在合理扩大财政支出规模。2016年年初,中央预算安排全国财政赤字21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0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均比上年增加2800亿元。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地方专项债务规模也有所增加。

  同时,财政部调整优化了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花到“刀刃”上,压缩一般性支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改革、重点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比如,中央基建投资集中用于交通、水利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项目;全面清理结余结转资金,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等。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2016年,我国“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效显著,尤其是提前超额完成了去产能的年度任务。数据显示,全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分流职工得到较好安置。

  “经济结构转型是有成本的,而且很大一部分需要财政来买单。以去产能为例,每一个被关掉的企业,每一条被停掉的生产线,都对应着相当数量的需要安置的职工,也就是对应着相应的压减产能的费用。”何代欣表示。

  据悉,2016年,中央财政设立了为期两年、总额1000亿元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并已及时拨付,用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

  “三去一降一补”只是财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方面,积极财政政策还惠及经济结构调整的诸多方面,同样担任着保障者、助推器的角色。比如,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货币化安置,支持化解商品房库存;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促进消化政策性粮棉油库存;明确债转股涉及的债权转让和核销政策,支持按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大补短板力度,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等。

  “积极”温暖民生

  “在托底民生方面,积极财政政策最积极的表现就是实现了‘覆盖’。”何代欣说。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是何其难的一件事,因为这意味着服务品质的点滴提升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作为保障。

  推进民生财政,让百姓感受到财政政策的积极。比如,2016年,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对此,朱为群表示,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得非常不错,就是要“精准”地帮助中国特困人口比较明显地改善生活,这也是财政托底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今年,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财政部又出台了诸多重要措施。比如,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增强就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进一步建立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障城乡特困人员获得救助供养服务,等等。

  何代欣表示,随着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公共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从“覆盖”向“质量提升”转变,这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要追踪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要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微观化问题等。(张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