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武陵山珍稀自然遗产代代相传

18.04.2016  13:05
  从林木茂密的湖北神农架出发,去往石峰耸立的张家界,中间是鄂西武陵山东部的崇山峻岭。其中,在巴东县野三关镇至鹤峰县一带,高山喀斯特地貌覆盖率极高。这里北临三峡、中拥清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和生态涵养地。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片颇似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地区,如今却“养在深闺人不知”,更让人揪心的是,人类活动正时时伤害着它。
  这份大自然对人类的丰厚馈赠,出路何在?
   大自然对人类的丰厚馈赠
  在建始县高坪乡,站在石门河峡谷栈道上,脚下的水流澄清,岸边的石臼、溶槽一个挨着一个,流水在石头上刻下造型,诉说着漫长地质变迁的故事。
  2015年9月,在洗心谷的栈道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万军伟指着一个石臼告诉自己的研究生:水对这种石头的溶解速度异常缓慢,要5000年才能形成这个石臼,几万年才能形成洗心谷,而形成石门河这样的岩溶嶂谷,需要上千万年的时间。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巴东县政协委员白建钢,6年来一直致力于鄂西武陵山东部高山喀斯特的研究与保护。他介绍,鄂西武陵山区高山喀斯特,与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二期喀斯特地貌在品质上互补,其中鄂西武陵山区的岩溶嶂谷在规模上比重庆武隆更加突出,大清江、野三河、支锁河的山水类型为桂林山水与广西环江所没有,是桂林山水的高海拔版,景观资源价值世界稀有。
  这片景色壮丽、植被茂密的区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住在巴东香果坪渡口的严文林经常看到猕猴、野猪、獐子,“去年10月,我碰到一群猕猴,一些猴子拿石头打我们喂的狗,狗吓得直往家里跑。”
  气势磅礴的高山峡谷之外,还有古朴的武陵山区平坝村落、几千万年喀斯特岩溶侵蚀盆地。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是诗人的美好想象。在经过地质、考古、社会学的考察分析后,白建钢认为,桃花源的地质结构与历史存在并非凭空想象,巴东野三关到鹤峰一带称为“平坝”的山谷平地生态村落,就是典型的“桃花源村落”。这种村落四面环山,中间是平地,“与世隔绝”,由于地下是星罗棋布的喀斯特溶洞,下雨时雨水在流动途中会渗入地下溶洞,不会形成山洪和堰塞湖淹没村落。
   生存发展的挑战与制约
  然而,良好的生态、壮美的风景、世间罕见的自然遗产资源,并没有带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富足美满的生活。
  整体性贫困落后与高山喀斯特脆弱的生态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川气东送的管线经过这里,但大部分人家烧的并不是燃气,而是就地取材的木头。当地人砍树成柴以做饭取暖,甚至带电梯的高楼住户也不例外。“每年都要砍伐大量树木,对森林资源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巴东县野三关镇林业管理站谭小兵对此深为忧虑。除了林木资源,鄂西武陵山区溶洞景观也在遭受令人痛心的破坏。偷挖、盗采钟乳石,摆在路边叫卖,在这里并不少见。
  更让人揪心的是发展理念的落后。挖山开矿、建设小水电、盲目引进工业……有的地方像篦梳一样梳理境内的溪流建设小水电,在大干快上的冲动下,大自然经过千万年地质演变形成的天堑景观,往往几年间就面目全非。失去“血脉”后,曾经充满生机的河谷,鱼儿灭、虾仔亡,成为干涸的乱石滩。还有一些地方乱开采石场,难以制止,远远看去,被破坏的山体就像留在自然美景上血淋淋的伤疤。
  地处鄂西武陵山区东部核心的巴东,痛下决心关闭了一批采石场。县委书记陈行甲对当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洞若观火:“全县耕地平均坡度28度,农业能发展到哪里去啊?至于大工业项目,人家疯了才会跑你大山里来办企业。”
  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制约转型发展、脱贫攻坚的最大“痛点”。野三关是鄂西武陵山东部高山喀斯特地区的交通和景观群核心、恩施州东部“副中心”,是这一片能否走出去的龙头关键点。虽然国家花巨资给这里建设了高铁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口,有“马”有“鞍”,但是配不起“马镫”,因为“公铁水”联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火车不按照旅游要求停车问题,位于野三关的巴东火车站至今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陈行甲曾以诗作喻,“我守在你必经的路口,如果你没有多看一眼,那只能说明我太丑”。自然景观的天生丽质,也无可奈何交通基础条件的“丑陋”。
   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长远看,比起那些被经济功利榨取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具有更大的精神和物质价值。
  “我们离不开五千年的文化,也离不开亿万年大自然的壮美。”白建钢认为,当务之急,是如何让这片自然遗产免受工业开发、小水电、采石挖矿、伐木烧柴的损害。可以参考怒江模式,设立生态禁伐区,停止不符合当地生态的农业产业开发,不在高山上搞工业。“要像抢救文物一样抢救这里的自然景观资源。”
  但保护自然遗产不能忽略当地的生存发展需要,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然遗产资源的代代相传。
  这个结合点,在于发展全域旅游,让青山绿水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早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就已对武陵山片区的未来发展作出清晰规划:“要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郭跃进认为,神张高速起于湖北神农架林区,止于张家界桑植县,仅200多公里,可连通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张家界、湘西、桂林等六大景区,只要先建设野三关到鹤峰县金鸡口50公里,就能打通鄂西武陵山区东部的“任督二脉”。“建200多公里或先建50公里高速公路,在平原地区不算什么,但在这里,建成后可形成跨省、跨地貌的国家大景区板块和自然风景廊道,提升中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极大地促进当地老百姓脱贫,实现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变。”白建钢表示。
  “我们有如此壮丽的景观,毫不逊色于瑞士的高山、美国的峡谷。”白建钢建议,“鄂西武陵山东部高山喀斯特地区是一个生态与景观的天堂,可以考虑在合适的时候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记者  谢文)